古籍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和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物化体现。但古籍文献往往给人以“神秘”、“深沉”和“遥不可及”之感,古籍整理编修工作也常被认为是坐冷板凳、钻“故纸堆”,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育人资源一直以来未得到充分激活。作为人文学科见长的高校和全国古籍整理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华东师范大学近年来多渠道挖掘和多举措激活古籍育人资源,以古籍专题特展、古籍修复技艺展示与体验、“我读经典”征文大赛等活动为抓手,着力推动古籍文化的普及与推广,致力于拉近“80后”、“90后”青年大学生与古籍之间的“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让“神秘”、“深沉”的古籍焕发出强劲的育人活力,增进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推动古籍文化普及推广,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
古籍的价值要在实际的阅读和使用中方能得以充分体现,让古籍文献、古籍编修工作和从事古籍编修工作的人走出“神秘”和“深沉”才能更加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于潜移默化中滋养精神、浸润心灵。为此,近年来学校多点发力,面向青年大学生组织开展古籍文化普及与推广活动,以期让古籍文献从“深沉”走向“生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
在体验活动中增进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
策划组织古籍文献专题系列特展,包括与华东师范大学渊源深厚的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三校校史文献专题展,圣约翰大学旧藏宋元善本、盛宣怀愚斋藏书特展,大夏大学旧藏民国期刊专题展,林则徐等名家稿抄校本专题展,域外汉籍之朝鲜本展示等,珍贵馆藏文献与精心策展布展相结合,吸引了来自全校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驻足观展;策划开展古籍修复技艺展,公开“揭秘”古籍修复的全过程,让青年大学生有机会在亲身体验古籍(副本)修复的过程中直观感受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古籍文献的独特魅力。

古籍修复技艺展及互动体验活动现场
在研习活动增进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传统文化各种物化表现的感知和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正如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要求,大学阶段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这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着力基点。
以旨在鼓励和吸引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走近古籍、阅读经典的“我读经典”征文比赛活动为例,自创办至今已有十个年头,每一届活动均以大学生为主体自主策划组织,同时由学校宣传部、团委、图书馆和古籍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指导,从最初仅在本校学生中征集文稿,到后来逐渐吸引到来自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地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生的稿件,一度在青年大学生中掀起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潮流。从参与者所在的院校和学科背景来看,不仅有以人文社会学科见长的高校和文科学生,还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部分理工类高校和理工科学生的主动参与。

《“我读经典”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集》
多次担任“我读经典”征文比赛评委、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的黄坤教授曾在为获奖征文文集撰写的序言中写道,“收到的稿件多从切身的体会出发,倾吐学习经典的感悟……阅读经典不仅让同学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更让他们获得乐趣、美感和激情;阅读经典让他们找到了价值坐标,看到了人格的力量,使他们的希望不再显得空幻,追求有了方向,视野变得开阔,心胸更加宽广”,一位同学在其题为《经典的意义》的获奖征文作品中也写道,“阅读经典可以带来发现……最大的‘功利’在于能成就人。一个悄悄读经典的人是对自己有着反思需要或者善于思考的人,是力求超越自己的人”,增进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增强其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学校组织开展此类研习活动力求实现的终极目标。
加强线下收藏线上展示,丰富青年大学生对古籍文献的了解途径
让青年大学生有机会便利地获取和了解古籍文献,是推进古籍育人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时代,华东师范大学一手抓“线下”的古籍收藏保护工作,一手抓“线上”的古籍文献展示工作,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全方位获取和了解古籍文献的途径。
让珍贵古籍文献留存流传
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不断完善古籍收藏保护制度,加大投入改善古籍保存环境,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收藏保护、普查定级和申报工作。目前,学校图书馆馆藏古籍已有90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一批至第四批),有133种入选“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第一批至第五批),入选数量在全国高校图书馆系统、上海市古籍收藏机构和上海市高校古籍收藏机构中均位居前列。
让古籍文献信息触手可得
在信息爆炸时代,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师生便利地获取和了解古籍文献信息至关重要。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前馆藏线装古籍34万余册,每年接待大量的校内师生和校外读者。但一直以来,由于分类法独特,书目著录原则特殊,馆藏古籍文献只能采用卡片目录进行检索,师生也必须亲自到图书馆才能进行查阅。为此,学校以加入全国高校古文献资源库项目建设为契机,依托项目一期建成的古籍数据库平台,历时三年完成图书馆全部馆藏线装古籍书目数据的录入、校对及格式加工,由此告别卡片翻阅检索古籍文献信息的时代,开通了古籍文献资源库网上书目检索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古籍信息的易获取率,以及师生对古籍文献的检索效率和使用利用率。
扶持古籍整理编修出版,深化青年大学生对古籍文化的认识理解
古籍文献本身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古籍文献编修整理工作,因其凝聚着代代学人深沉的学术理想与追求、对中华文化与学术真知的漫漫求索,同样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诠释和体现。为此,学校一方面重点扶持古籍编修出版工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入理解古籍文献所涵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从事古籍编修工作的师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践行。
整合资源、重点扶持,打造古籍文献出版精品
整合、聚集文科院系和古籍研究所、图书馆等校内资源,联合国内外相关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等校外力量,加大对古籍文献整理工作的投入,重点扶持一批古籍文献编纂出版:启动超大型古籍文献整理工程《子藏》编纂项目,拟通过十年左右的时间,汇辑影印海内外所存先秦汉魏六朝诸子白文本和历代诸子注释、研究专著约5000种,已先后推出两批重量级成果,为新时期子学的研究与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支持古籍研究所历时十余年整理考订的《顾炎武全集》出版,一套22册收录了学术大家顾炎武的各类著作共34种,其中90%的品种为首次规范整理出版,该书还荣获中国出版界的最高奖项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以及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值得一提的是,在从事大型古籍整理项目时,以资深专家为主体的项目团队也注意吸纳部分研究生参与,以老带新,在实际参与古籍文献编修工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
着眼育人、重点宣传,讲述古籍编修“背后的故事”
依托校报、视频中心、校园网、官方微博和微信等校园媒体和部分社会媒体力量,在对学校各类古籍编修出版成果本身进行宣传报道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通过对师大先贤和青年学人拒绝浮躁、长期专注于古籍文献编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术理想和追求的系列宣传报道,让青年大学生在生动的“故事”讲述中深刻感受师者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弥漫的时代坚持学术理想探索学术真知的精神谱系,深入理解代代学人致力于“精益求精”做“有思想的古籍整理”的学术传统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和道德精髓。
存世的古籍文献负载着厚重的中华文明、凝聚着丰厚的民族智慧,高校有责任也有能力让这些厚重深沉的古籍文献资源“活”起来,并融入到学校的文化育人实践中,以更好地履行高校所肩负的文化传承创新特别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阅读原文
作者|董盈盈
来源|光明网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