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李一禾:我们为什么爱宋朝?

2022年09月23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是一本介于流行文化和专业学术作品之间的读物,很适合公众阅读。

  这是一本先有音频然后再结集出版的好书,书中内容我最早是在“三联中读”App上听完的,也正因为这本书的最初形态是音频,文字保有口语的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本书又是当今十位顶尖学者的智力合作成果。十人中,三位是北大教授,有历史系邓小南写的总论《对宋朝的再认识》,哲学系杨立华写的《理学:士大夫的深邃平静》,历史系朱青生写的《宋画:从“绘画”到“写画”》;三位是故宫博物院的学者,有王连起的《书法:宋代的尚意书风》,余辉的《清明上河图:繁华背后的忧思》,台北故宫博物院原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廖宝秀的《宋瓷:优雅内敛的极简美学》;还有中国社科院扬之水的《名物:平凡器物中的人间情趣》,北师大康震的《宋词:都市燕乐中的宋词》,当代艺术家叶放的《雅集:文人的雅聚乐集》。

  一本好书,当然不能仅仅是朗朗上口,也不能仅仅因作者是名家大咖,甚至不能仅仅告诉我们一些新知,还有个很重要的特征——它能排除那些广受赞同广为流传的错误观念。

  比如一提起《清明上河图》,一般认为它生动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就像前段时间热播的《梦华录》中的场景,美食美人,风景美如画。但是在《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这本书的第十讲《清明上河图:繁荣背后的忧思》中,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却另辟蹊径,在认真研读元、明、清三代士人对该画的跋文、比较明清画家绘制的同名长卷之后,他告诉我们《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中潜藏的重重玄机。他发现《清明上河图》中大大小小的招牌广告,再小的字都写得清清楚楚,但是那些大城门、大寺庙的名字却都被隐去,这是为什么呢?余辉认为,这是为了能够概括提炼出在开封城内各地发生的各种事情,然后把这些事情集中到一起来,让大家在有限的尺幅中,一下子就看个明白,看个心惊肉跳。或许我们大部分的读者,都没想到《清明上河图》是为了让读者看得心惊肉跳、看得大吃一惊。当然,画中玄机,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大家看完余辉的解读,之后再去读画,或许能有更深的认识。

  再比如,我们一提起宋朝的程朱理学,就想到“存天理灭人欲”,以为朱熹是个刻板的老学究,但是该书的第二讲《理学:士大夫的深邃平静》却告诉我们,朱熹是个学问广博、精神鲜活、生性活泼的人。

  现代人喜欢听书,听书固然轻松,但是听比读更容易被误导,有些书,必须自己去读,才能避免以讹传讹。因为真正的好书,是不可被他人复述的,我们只有自己逐字逐句去阅读,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境界,才能提升我们的思想认识,让我们对过去、现在有更深刻的认识,为未来的生活行为提供更正确的指南。

  邓小南在《对宋朝的再认识》中说:“纵观中国历史,可能没有另外一个朝代,像宋代这样面临着两极的认识。一方面,我们看到宋代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也能深切感受到它面对周边民族政权挤压的无奈,以及末日来临时的苍凉。”邓小南认为宋朝在无“天时”——气温的明显低谷期、无“地利”——黄河的频繁决口的情况下,经济依然有长足的进步,文化方面有突出的进步,是因为宋代政治局面崇尚平稳、稳定至上,一方面是因为赵宋统治者注重制定法规,培养和谐雍穆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是因为整个社会“走向平民化”,宋代打破了唐代的贵族社会状态,出现了一批在文章、学术、政事上更加全面发展的庶族士人,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在文艺上才华横溢,同时也在政界大展身手。邓小南认为,当时士大夫不仅把自己当作文化主体和道德主体,还自觉地把自己视为政治主体,以天下为己任,这也是宋朝经济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七讲《名物:平凡器物中的人间清趣》的作者扬之水,是在学界具有传奇色彩的诸暨籍女学者。据学者张中行回忆,扬之水曾经在北京开着大卡车卖西瓜,后来成为《读书》杂志的编辑,又成功转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知名学者。在这一讲中,扬之水从贵重的金银杯盏中发现诗心词魂,从日常的花器香器中玩味生活艺术,在清幽的文房四友中呈现士人情怀,她认为:“花、酒、香、茶……这些都不是宋人的创造,却是由于宋人赋予了雅的品质,换句话说,是宋人从这些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并且因此为后世奠定了风雅的基调。”

  我想,我们之所以爱宋朝,是因为这个朝代如此丰富,在变革和悲愤、审美和养生的历史坐标中,有很多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探索。



阅读原文


作者丨李一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来源丨绍兴日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