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劳动报|“现象级大剧”未必就成经典

2016年07月01日


  何为现象级电视剧?曾有业内人士这样定义:一部影视剧需得深入人心到桥段信手拈来、台词脱口而出的地步。《渴望》、《还珠格格》、《甄嬛传》……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个性,迈入“现象级”的行列。而伴随电视受众的年轻化,现象级大剧的概念也愈发多元。《琅琊榜》、《伪装者》、《花千骨》……这些电视精品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不时颠覆着业内对某一题材的传统认知。

  如何打磨一部现象级作品?在信息过剩的新媒体环境中,如何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本报记者在本届上海电视节期间采访了诸多业内人士、行业专家。  


剧本是根本决定作品50%的品质


  2015年称得上是“现象级大剧”全面井喷的一年,《芈月传》、《琅琊榜》、《伪装者》、《花千骨》……电视剧领域类型丰富、热剧频出,大制作和一线明星几乎成了大剧的标配。但另一方面,电视剧的整体品质并没有跟着制作成本向上走,一年来,也有不少顶着大制作、高颜值主演的IP剧不断让人失望。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虽然豪华的演员阵容有利于吸引观众,但剧本质量仍是决定作品品质的第一要素。

  江苏卫视电视剧采购相关负责人张为介绍,剧本和演员阵容可以说是电视台考虑最多的两个要素,“如果非要分第一和第二,我认为剧本更重要,一个好的项目,剧本就是根本,至少可以决定一部剧品质的50%。”

  “从创作的角度来讲,不管是改编还是原创,首先还是要强调编剧的重要性,能否生产出一个符合我们需要、符合用户需要的剧本。”优酷网的丁恒分析说,一个成熟制作团队的作品可以捧红演员,“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捧剧还是捧人,如果剧不怎么好,那演员就很重要,但如果剧本好,可达到90分的话,谁来演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一线演员不够用,所以价格才越炒越高,好的剧本是生产好演员的基础,去年爆红的王凯和靳东,他们都演了很多年,但也是因为一部好的剧,才最终走红。”知名电视剧研究员李星文说。


现象级=市场需求+观众审美+天时地利


  如何在一个剧本萌芽之初判断其是否具有成为现象级的潜质?《花千骨》的出品人马中骏在业内被认为是眼光独到的伯乐式人物,早在IP尚未在国内流行的时候,他便已经购买了数十部网络小说的版权。他表示,自己坚持的是百花齐放的原则,“看团队喜欢做什么,我们公司的话,偏年轻的团队,作品样式也会偏年轻化、新的发展方向。我们也有相对稳重的团队,会做一些比较符合传统风格的作品。”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IP都能成为现象级。尚世影业总经理陈思稢向记者分析,某种程度上,现象级大剧有一点可遇不可求的成分,“不光是创作者的努力、迎合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审美,同时期的天时地利人和,也是达成一部现象级剧的重要因素。”

  但从创作者的角度,陈思稢认为,仍然有几方面可以努力,“首先,主题方面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不能做一个远离时代的剧;其次,就是所谓的IP或者原著,它已经达到了怎样的高度,这种高度不仅仅指点击率,也指文学上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就是找到合适的班底、导演、演员,把剧最好地表达出来。”


精品历久弥新其主题更贴近人性本质


  追求年轻化,正在成为电视剧市场的显著趋势,纵观主流卫视下半年的备播剧,从内容到演员选择,无一不是如此。单从题材来看,IP剧占了50%,玄幻题材尤为突出。

  然而,吸引年轻人是否等同于满足了他们的收视需求?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冯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现象级作品并不完全等同于观众喜欢的作品,“有些引发的只是讨论,而真正的精品才能经历时间洗礼,始终打动人心”。

  “在学术界,现象级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总的来说,我们现在所提及的现象级概念,多数与年轻人的收视习惯有关,讲的多是俊男美女,并且与收视率挂钩。”在她看来,如《太子妃升职记》一类剑走偏锋的网络作品,在短时间内也可能成为“现象级”,却不会真正留下来。

  “好的电视剧还是故事为王,故事有吸引力观众才能看下去,能引起话题的剧,往往和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状态贴合度很高,但其中也有不同,比如《甄传》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样的,‘我想拥有很多包包’也会引起讨论。相比之下,更加触及人性本质的作品,可以留存得更久、跨越代际的差别。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艺术可以抛开国家、语言,可以引发所有人的思考,而有一些却会很快消失。”冯果说。  知名电视剧研究员李星文则表示:“新题材多数属于青少年亚文化的范畴,可以说是外包装、开脑洞方面比较新鲜。年轻化的电视剧在形式上需要花样百出,同时更应该关注年轻人心灵上的成长。”


市场细分是趋势好导演权衡商业与艺术


  瞄准年轻人的收视期待,同样需要创作者和播出平台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如何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引导青少年在影视作品的选择上,从冲动性消费走向理性选择,是所有电视从业者需要思考的课题。

  浙江卫视总编室主任陶燕直言,拥抱年轻是必需的,无论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还是文化传播者,都必须接受这种时代的要求,“现在很多东西都在变化,传统的婆媳剧是婆婆来到城市为了看孙子,新时代的婆媳剧可能婆婆来到城市是为了整容。拥抱年轻化的东西一定是要解读当下的心理,但另一方面,如果只是迎合年轻,未来也很可怕。作为内容的创作者,要充分地解读年轻人的价值需求是什么。”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制作是不受任何制约的,投资就要考虑回报,要考虑商业上的东西,影视作品也是一样,本身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与广告相结合。作为创作者不可能不去考虑商业上的东西,但换句话来说,考虑商业意义就要赤裸裸地去考虑吗?如果无法平衡这种关系,只能说你不是一个好的导演。”冯果说。

  冯果指出,目前很多精致的电视剧并不能成为一个“话题”,受众分化是未来的趋势,“不是最好的剧就一定有最好的收视,国产剧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尚未对受众进行细分,随着电视和网络的结合,我认为会慢慢分流受众。一个剧可能在相对小众的圈子引发关注和讨论,而对那些人来说,这就变成了一个现象级。”

  对于市场的细分,马中骏也打了个比方:就跟厨师做菜一样,各个菜系都有自己的口味和喜好群体,“从内容提供方面来看,我们急需研究细分市场。我们手里掌握的题材或者版权,适合怎样的平台,适合怎样的用户群,这可能会在今后的制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影视作品也需要精准地送达。”

阅读原文


记者|李嘉宝

来源|劳动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