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认为,中国的就业结构正处在一种转变之中?
贾利军(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今天的社会越来越呈现出物质实体生存与虚拟网络生存交合的图景,这是一种崭新的复合生存图景,它是互联网普及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生存范式的一种质变。
进入复合生存图景之后,人类的就业结构无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互联网与物质实体世界的深度融合,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和现实,就业的时空限制日益缩小。与此同时,由于人工智能介入生产,指向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作岗位将日益向工业机器人倾斜。无论就业者愿不愿意,对于人类而言,就业岗位将更多地指向精神产品的生产。
记者:在这一背景下,新职业的发展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贾利军:在复合生存的背景下,新职业的发展整体呈现出两个脉络。一个是艺术化生存的发展脉络。职业发展更加侧重于物质生产与人心理和意识层面的结合。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可以从“审美”的视角出发,调动人的整体感觉,让人能够得到全面的愉悦感。在这一脉络的发展下,新职业呈现出生活皆可艺术的倾向,例如:家庭收纳师、电子产品装裱师、娃娃修补师等。
二是随着网络向纵深发展,各种虚拟生存将不断发展。人们会有大量时间生活在网络空间,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交互将产生大量的“数字化”工种,因此数字化素养将成为一种“必备技能”。但也不必将这种素养看得过于“高大上”,目前各行业都在发展的“互联网+”就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完全有机会和时间去学习和适应。
记者:新职业提供了新可能,但也带来了新挑战,社会和个人应如何面对这种挑战?
贾利军:从社会层面上来说,目前,功利主义主导下的就业价值观偏向于以单一的标准来判断职业,这会导致部分人群“敢想不敢做”。因此,新职业需要匹配更加多元的社会评价标准,从而让创新和创业的热情能够持续迸发。
另外,未来的职业划分也会与传统职业产生明显区别,大众和小众的分界将越来越模糊。现实世界中,物理区隔使人的劳动范围受到限制,而在互联网世界或虚拟空间,人所能够辐射的范围将非常广阔。
这时,作为人的个性、思想和品质也被放大了。与大机器生产时代所诞生的流水线商品不同,未来“千篇一律”可能就意味着没有存在价值。因此,职业教育也将更偏向于艺术家教育和科学家教育,在虚拟世界中,人的禀赋将会产生新的社会功能,只有充分挖掘个性,激发创新热情,才能有一席之地。
从个人发展层面上说,未来的职业将逐渐从生存型就业转变为自我成就型的就业。但部分新职业的发展尚未成熟,因此,从业者在心理层面要做好准备,要有长远的目光,着眼于社会发展和个体的成长,不要被短期的利益所挟持,要让自己成为新职业的先行者和研究者,要善于总结新职业的经验和规律,让自己成为新职业的专家。

阅读原文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