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王毅外访行程过半,第二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达成五点共识

2022年06月01日

  5月31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抵达汤加,这是他为期10天的南太岛国和东帝汶之行的第五站。

  分析认为,王毅行程刚刚过半,成果已很显著。尤其在此前结束的第二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上,各国达成五点共识,中方表示愿打造同岛国合作的六个新平台,可见双方合作更趋机制化和多边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进一步丰富。观察人士指出,虽然眼下中国对外合作受到一些别有用心国家的干扰,但秉持顺乎时代潮流发展的交往之道,中国—南太岛国定能克服杂音,继续书写对外合作的成功故事。

这是5月4日在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拍摄的中国援建的所罗门群岛2023年太平洋运动会体育场馆项目练习跑道和足球场(航拍照片)。今年4月下旬,中国援建的所罗门群岛2023年太平洋运动会体育场馆项目练习跑道和足球场正式完工并交付所方。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在交付仪式上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他高度评价建设者克服困难、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表示这对所方筹备2023年太平洋运动会具有里程碑意义


持续打造六个新合作平台


  按照地缘板块划分,王毅此访包括前后两个半场。

  前半场围绕南太岛国。自5月26日以来,他已先后到访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萨摩亚、斐济,并同纽埃总理兼外长举行视频会晤。

  这些国家中,斐济属于“旧友”,与中国建交于上世纪70年代,两国的旅游免签合作和疫情期间的并肩战斗,堪称中国—南太国家合作的佳话。相比之下,所罗门群岛和基里巴斯则属于“新朋”,两国于2019年分别同中国建交和复交。

  不过,恰如王毅在访问中所说,友好不分先后。所、基两国在短短3年内对华友好关系发展迅速——两国都把王毅此行称作“里程碑式”的访问,基里巴斯总统兼外长马茂还特意在家中款待王毅一行。地区国家的种种善意,也让人们对王毅未来几天的南太岛国之行充满期待。

  访问完南太岛国后,中国外交舞台将转至下半场——位于东南亚的东帝汶,王毅将在此逗留数日。今年恰逢东帝汶恢复独立20周年,也是中国—东帝汶建交20周年。两国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中方承建的“一网”“一路”“一港”项目尤为令人瞩目。东帝汶新总统上台后,仍坚决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该国媒体透露,王毅此行预计签署航空、农业、卫生、媒体等一揽子合作文件。

  无论从访问国数量还是时长来看,南太岛国都堪称此行重点。

  外界注意到,每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太平洋岛国,都出现在王毅实地访问和线上互动的名单上,实属罕见。而5月30日在斐济举行的第二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更成为关注的焦点。各方都在期待,继去年第一次外长会建立一系列合作机制后,今年又将打造哪些地区合作新亮点?

  根据中方发布的消息,王毅将外长会成果归纳为五方面共识,包括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民族尊严、追求共同发展繁荣等。中方还发表相关立场文件,提出10余项愿景设想,围绕24项内容深化具体合作,包括持续打造减贫、气变、防灾、农业、菌草中心等六个新合作平台,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

  针对西方记者有关“此次外长会并未通过共同文件”的问题,中国外交部回应,这是一个持续讨论的过程。这次外长会上各方又就此达成了新的共识,向最终达成协议迈出了重要一步。各方同意继续开展讨论,争取达成更多共识。


合作更趋机制化和多边化


  如何看待王毅对南太岛国的访问,以及此次外长会的成果?分析人士认为可从三方面观察。

  第一,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的特征愈发凸显,对南太岛国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认为,发展与南太国家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全方位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太岛国的普遍特点是:国土面积较小,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有限。而眼下全球疫情蔓延、地区安全热点此起彼伏,使岛国脆弱感进一步增强,急需国际社会采取切实有效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的外交方略,以及提出的“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全球公共产品,对这些国家而言都是巨大的福音。中方长期以来在南太岛国最关切的气候等务实合作领域给予支持,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这也解释了为何此次外长会能达成诸多重要共识,以及为何各方高度赞赏中方的倡议和主张。

  第二,中国—太平洋岛国的合作更趋机制化和多边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正朝着深度和广度方向延伸。

  从历史上看,中国同南太岛国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自上世纪70年代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特别是习近平主席2014年、2018年两次访问太平洋岛国,并同建交岛国领导人集体会晤以来,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华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指出,相比中国对非合作、对东南亚合作,中国对南太岛国的合作可谓“后来居上”,以重要成果书写了对外合作的成功故事。秘诀就是平等尊重,不附带政治条件,这与一些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陈弘指出,如果说过去,中国—南太岛国合作主要基于双边,那么现在则更多注入多边合作动力。中国既注重每个国家的“个性”,又针对该地区深受殖民历史影响、经济结构单一的“共性”,在去年搭建一系列机制框架的基础上,推动抗疫、气候、渔业、安全等合作走深走实。

  以王毅提到的六个新合作平台为例,减贫合作聚焦南太岛国“短板”,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其经济韧性和自主发展能力;农业合作则是发挥南太岛国资源优势,其优质的农副产品、水产资源也是中国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气候合作充分考虑到太平洋岛国在气候变化危机面前的脆弱性,助力岛国建设具有气候韧性的蓝色经济;而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方既与岛国持续开展渔业合作,又改善了当地港口等设施,实现了贸易和就业的“双丰收”。此外,中国与一些国家在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等新领域的合作步伐也在迈进。


平等互利方能行稳致远


  除了上述两点,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也是观察王毅此访的重要窗口。

  任晓指出,相比去年,当下大国关系更趋复杂,既有中美博弈,又充斥着俄乌冲突带来的变数。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私利开展大国竞争,对主权国家的正当合作非议不断,甚至胁迫干扰,给中国与南太国家的合作环境和友好氛围带来不利影响。

  任晓认为,恰如外长会共识所显示的,中国在南太地区不是“新来者”,而是同南太岛国相知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不仅如此,长期以来该地区的多方合作机制中也活跃着中国身影,例如中国—新西兰—库克群岛在水资源方面的合作。但如今,哪怕是中国与所罗门群岛签署关于维护治安、改善营商环境的协议,为何都会被一些国家指指点点?

  在任晓看来,根源恐怕在于一些国家仍把南太岛国视为自家“后院”和推进遏华战略的抓手。陷入战略焦虑后对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分外敏感。如果西方国家事事敏感,那么南太国家也会感到紧张,它们对华合作的心态、处境会变得更为复杂。正因如此,王毅通过此访增信释疑、向南太岛国发出政策宣示也就尤为重要。

  在访问中,王毅与南太岛国外长发出捍卫多边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的强音,坚持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定维护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舆论置评,南太岛国反对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不希望被卷入大国地缘政治。对于中方维护亚太和平稳定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呼声,它们深表认同。

  陈弘认为,对于一些西方国家以“太平洋家庭”为名,实则处心积虑打造“小圈子”、摆出“家长派头”、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南太岛国心知肚明。在长期合作中,中国以开放透明、相互尊重,不针对第三方的合作,赢得了南太岛国的人心,树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这样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是能够行稳致远并终将造福中国和南太岛国人民的。


阅读原文


作者丨张全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