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朱承:“通人”与“先锋”

2021年12月29日

  张謇身处晚清以来的社会大转型时代,从科举考试的胜利者到蜚声国内外的实业家,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儒者到近代工商业者的身份转型。

  张謇的身份转型,代表着中国传统士大夫跳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固有思路,读书人不再只靠“学而优则仕”的狭窄上升通道来实现人生理想,而开始有意识地适应时代变化,通过包括兴办实业在内的多元路径来实现人生抱负。

  从传统士大夫到近代实业家,其中有“变”,更有“不变”。“变”的是个体的身份意识和事业规划,“不变”的是博施济众、康济群生、经邦济国的公共情怀。


爱国利民的公共责任意识——


  在积贫积弱的晚清时代,中国何以能够以独立的姿态与列强平等地共处于世界?如何使中国山河重振?张謇给出的答案是实业。在他看来,“救国”“强国”是与“利民”“富民”联系在一起的。他从“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易学古训里选取“大生”二字作为所办纱厂的名号,就反映了为民众谋福利的“生生之德”。

  在重视民生的公共情怀激励下,张謇“时而忧国计,时而忧民生”,不仅创办大量企业和学校,还兴办敬老院、育婴堂、聋哑学校、济良所、戒毒所、栖离所等公共福利机构,用以发展民生、促进民生、改善民生。


兼通古今中西的广博视野——


  张謇的学问思想、精神境界脱胎于传统的儒学,但他又能敏锐把握时代的脉搏,对于西学有着包容和学习的态度,可以说是兼具古今中西视野的“通人”和“先锋”。

  从古典的角度来看,张謇接受了正统的儒学教育,坚守孔孟之道,对儒学的发展有深入研习,甚至写有《周易音训句读》这样具有高度儒学素养的著作。

  从时代的角度来看,张謇主张儒学应该有所实用,应该将儒家学说转化为实用的事业,希望培养“有旧道德而又有新学识”的新国民,倡导“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的时代新人。

  从中西之辩来看,张謇坚持中学是立身始基,强调“孔子之教,明伦察物,有用于人治之事”。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反对当时社会上那种“扬西抑中”的思想倾向。同时,张謇常常感叹“西人艺学之精”,需要博而学之,强烈主张学习西方传来的新知识、新工艺。


明公理、修公德的社会理想——


  张謇主张个体要明公理、修公德,“明公理、修公德之人则人重之”,公理、公德体现在遵守礼法和规则上。张謇认为,人要服从社会公约和规则,才能在公共生活中得到他人尊重,社会的治理也才能更好地实现。

  在近代国际竞争中,常常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强权就是公理,坚船利炮则是世界贸易的后盾。在这样的处境下,贫弱的中国事事不如人、处处不如人,在国际竞争中毫无话语权。张謇明确批评列强崇尚武力和强权,反对在国际交往中使用机谋、诈术,认为霸权的目的实际上只会满足少数人的欲望和私利。

  无论在个人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张謇都强调“民胞物与”,呼吁公理、公德。这也是传统儒家“天下为公”的近代回响

  英雄从来不是生活在个人的小我世界里,而是把自己的人生投入国家与民众的事业。张謇的人生与事业,体现了转型时代中国知识精英人生志趣的选择,“似乎是一个结束二千年封建旧思想,最最殿后而值得注意的一个大人物,同时亦是走向新社会,热心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先驱者”。


阅读原文


作者丨朱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教授)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