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胡伟:“改革”破除僵化“开放”摒弃封闭

胡伟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2021年12月21日

思想者小传


  胡伟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理论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国际文化传播协会会长等,著有《政府过程》《现代化的模式选择》等,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作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决策。四十多年来,党始终不渝坚持这次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特色,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伟大革命的序幕正是开启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3周年之际,重温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显得格外重要。

  ■ 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改革是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没有思想解放,就不可能有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没有市场经济,思想解放和民主法治就不可能深入进行;没有民主法治,市场经济和思想解放也无法取得广阔的空间

  ■ 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涉及方方面面:思想上要解放,克服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政治上要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经济上要开放搞活,破除单一计划经济的桎梏。同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和开放需要形成良性互动

  ■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各种矛盾和问题面前,社会上一度出现了对改革开放的“怀疑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恰恰是改革开放不到位所造成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


打破僵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探索一条社会主义新路


  在百年党史中,用“伟大转折”来形容重要性的会议并不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关键在于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根本上就在于拨乱反正,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必须结束这场灾难,就是因为“文化大革命”走不下去了。更深层次说,是“左”的社会主义走不下去了,必须打破僵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新路。

  改革开放的初衷和实质,是跳出传统的“苏联模式”,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传统的“苏联模式”?它其实是一种僵化的社会主义“老路”。在当时“两大阵营”对立、对抗的因素影响下,这种模式造成了自我封闭与僵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难以焕发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我们一度“以苏联为师”。虽然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对苏联模式也有反思,但实际上并未予以突破,未能走出这一“老路”,以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于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打破这一模式,继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由此,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开辟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后,又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中全会”召开了。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

  对于这两次“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两个“划时代”来形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无论是“伟大转折”还是“划时代”,从中都可以看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基础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个重要论断是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首先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时沿用了这个重要提法。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高度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


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进行改革,以此来推进中国现代化


  路线和方针、政策是党的生命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关键是实现了党的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作出高度的评价,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实行党的集体领导和正确的干部政策,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同时,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正是这一系列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和组织基础。

  从历史过程来看,真理标准大讨论掀起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就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后来的一切发展与变革也就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就是要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来助推中国的现代化。先是对内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概括起来,“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最成功的是创造了经济奇迹,这当然是事实。但要创造经济奇迹,不仅要破除思想的禁锢,还要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

  从结果上看,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改革是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没有思想解放,就不可能有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没有市场经济,思想解放和民主法治就不可能深入进行;没有民主法治,市场经济和思想解放也无法取得广阔的空间。

  历史性转变、历史性突破、历史性跨越,大气磅礴,一气呵成

  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思想上要解放,克服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政治上要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经济上要开放搞活,破除单一计划经济的桎梏。

  同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和开放需要形成良性互动。这就需要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处理好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这四个方面,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改革开放的内涵和逻辑所在。一言以蔽之,“改革”在于破除僵化,“开放”在于摒弃封闭。

  进一步来看,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真正走向繁荣富强,而且引发了广泛的社会革命,即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历史性转变、历史性突破、历史性跨越,大气磅礴,一气呵成,是对改革开放的高度评价。

  不过,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各种矛盾和问题面前,社会上一度出现了对改革开放的“怀疑论”,有些人甚至因此敌视改革、否定开放。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不是改革开放的逻辑结果,而恰恰是改革开放不到位所造成的。我们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逐步落实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各项制度和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更大力度地兴利除弊。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条中国道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走下去。


阅读原文


作者丨胡伟(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