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以“迈向现代化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南通举行。专家呼吁,面对现代化建设新命题,长江经济带应在重大战略实施、城市群都市圈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全流域联动,推动“龙头”“龙身”“龙尾”紧密协同,共舞长江经济带“巨龙”。
迈向现代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新命题
“我今天不直接讲长江经济带,但这个问题对长江经济带研究非常重要。”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开门见山。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洪银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要特征。长江经济带不但要如期实现现代化,部分地区还应能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放眼世界,流域经济表现亮眼。北美五大湖(流域)城市群是全球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莱茵河流域为西欧最重要的经济带和创新带。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其中所涉空间最为广阔的战略,跨越11个省级行政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4%,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更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关联度也非常高,比如云南,就同时是中老经济走廊、中缅经济走廊的通道起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长江经济带既是“一带一路”腹地,也是支点。
“可以说,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国的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赖于长江巨龙的腾飞。”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几乎涵盖了最发达和最不发达地区,解决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兼顾不同地区发展诉求,通过合作联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协调性不足,“巨龙”起舞亟待打通堵点
观测资源要素在长江经济带的流动,南京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发现,2016年至2019年,江苏、上海的外商投资相对份额减少了4个多百分点,四川、湖南和安徽则分别增加3.8、2.5和1.7个百分点。
“长江经济带的资源密集型产业趋于在中上游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趋于在下游地区聚集。”该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依然存在区域间要素、产品流通不畅、产业重复建设等问题,主因是区域间在产业资源配置、产业错位分工、产业绿色化发展方面的协调性不足。
不只上下游,南北岸之间也会存在发展落差。江苏省委原常委、原副省长徐鸣介绍,苏南地区历经多年持续增长,在国土利用空间、生态环境容量等方面逐渐趋于饱和,苏中地区则积蓄了较大的发展潜力,伴随着跨江通道的不断突破,江南江北跨江融合发展恰逢其时。
“长江经济带34个特大和大城市一般加工制造业占比达53.93%,高于常住人口占比48.70%,大城市承载了过多超出其核心功能的中低端产业。”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认为,长江经济带产业空间布局存在中小城市承载优势未充分发挥、沿江污染趋势未根本扭转等诸多问题。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度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同样显示,长江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突出,地处下游的长三角城市总体表现出色,除中游和上游等少数大城市外,大多数城市的总指数不理想。“共同富裕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认为,协调性均衡发展应以创新突破、改革攻坚、系统集成为手段,以市场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为基础,以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等为抓手,形成联系紧密的地区命运共同体。
全流域联动,共推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主线,绿色发展是底线,如何将沿线110个地级以上城市连接成一条灵动自如的“巨龙”?
“上世纪60年代,每天直接排入莱茵河的工业废水达5000万-6000万吨,河中有害化学品达6万多种,河水到了有毒程度,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介绍,1963年莱茵河流域各国共同签署伯尔尼公约,统一观测莱茵河生态环境质量、统一制定莱茵河保护规划、统一监督协调相关各国工作计划和行动。1970年至2000年,莱茵河有毒物质减少90%,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超过99%,河水完全达到饮用水源标准。
借鉴莱茵河全流域协同治理经验,曾刚建议,尽快出台省市层级《长江保护法实施细则》,探索建立水权、排放权交易制度,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在生态环保领域的联动机制。
让长江经济带“巨龙”的筋骨强起来,范恒山认为,应将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协调联动放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心位置,在城市群、都市圈之间实现规划、规则、规制等有机衔接,合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多点多面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王振则建议,进一步推动大城市产业升级与中低端产业转移,加强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创新产业联动,让修长的“龙身”活力满满。
从“无鱼河”变为“生命之河”,莱茵河流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已成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范。专家认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紧密协同,有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汇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区域。莱茵河流域的现实模样,是长江经济带可以想象的未来。
阅读原文
记者丨徐超
来源丨新华日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