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与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本市多所高校和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涵》
齐卫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历史演进中创造生成,在现实发展中传承赓续,成为党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奋进的宝贵财富。
革命精神的永恒性价值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无精神则不兴。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日起就以独特的精神禀赋表现其奋斗的品格,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社会革命和从严管党治党的伟大自我革命中,不断用革命精神砥砺意志、兴党强党、勇往直前。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精神,这些精神的总称就是革命精神。林林总总的精神汇集成内容丰富、功能显著、力量无比的革命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各种精神有其具体的内涵,但不管以什么名称命名的革命精神,都有共同的本质,就是表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积极进取、求真务实、攻坚克难、不懈奋斗、创新创造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成了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永恒的定格……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什么具有永恒的价值?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所有的奋斗以践行初心和使命为动力,都彰显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品格。因此,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要义相契合,与中国人民追求的理想目标相连接,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要求相呼应。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永恒性价值寓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驱动之中。
革命精神具有历史穿越性
列宁指出,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这个论述启示我们,要把历史与现实相贯通,从动态发展中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价值意义。
中国共产党各种革命精神都是历史形成的,革命的具体实践赋予每一种革命精神以特有的内涵。
例如,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代表“红船精神”的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的革命精神。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代表延安精神的内涵,集中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岁月不懈奋斗的精神秉持。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代表“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战胜困难、发奋图强的创业精神。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代表抗疫精神的内涵,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危机和严峻风险挑战面前的精神支撑。这些革命精神的内涵具体性体现了历史实践的生动性。
历史的永恒运动规则决定着精神的时空穿越定律,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在广泛范围产生影响。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创造的各种革命精神,从时间维度看不是一时的定格,从空间维度看不是一事的承载。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革命精神具有超越性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革命精神现实赓续的时代性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团结带领人民铸就的伟大精神,以革命精神的品格锻造为典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这样的革命精神,既展示出中国共产党的风骨,又映衬着中华民族的质地。具有如此意蕴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无疑具有代代传承的内在价值。
历史总是在翻开新的一页中演进,时光流逝会改变很多事情,社会变化会撼动一些传统,但是,支撑人们前进的精神则具有持续性和永久性。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历史实践中发挥的强大作用,是现实奋斗中必须加以传承赓续的逻辑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事业的接续奋斗要求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必须结合时代要求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赓续精神血脉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弘扬井冈山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等等。这些论述是精神激励,也是使命担当,赓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新时代的要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赓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当代中国人回应时代要求的理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启了新长征的历史进程。百年历史实践积累的财富,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给我们留下了富有激奋、励志、提神、正气等价值的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现实中发扬光大,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铁军精神的形成及其时代意义》
曹景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是华中敌后战场英勇抗日的人民武装,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铸就了令人敬佩的铁军精神。
铁军精神的形成发展
铁军精神起源于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最早的一支武装力量。在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叶挺独立团后来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转战广东、湖南等地,后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参加过中央革命根据地的5次反“围剿”斗争。
铁军精神孕育于南方红军游击队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央红军进行长征时,留下了红24师和10个独立团,在项英和陈毅的率领下,坚持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邻近地区的游击战争,逐渐形成几十支独立作战的红军游击队。南方红军游击队在极端艰难的恶劣环境里,心中信仰不灭,共产党的旗帜不倒,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培育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保留了中国共产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
铁军精神形成于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的抗日战场。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北伐名将叶挺出任军长。岩寺集中后,毛泽东就要求新四军领导人派先遣部队到苏南进行战略侦察。1938年5月5日,粟裕率先遣支队挺进苏南,揭开了新四军东进序幕。新四军指战员在华中敌后战场,抗击日伪,屡遭凶险,百折不挠,锤炼出顽强的“铁军”意志。
铁军精神成熟于新四军军部重建后的抗日斗争。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彻底摆脱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控制。在党的领导下,新四军积极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拥政爱民运动,密切了军民关系,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在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做好了对日反攻的准备工作。1945年8月,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向日伪军发动战略反攻,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铁军精神的基本内涵
对党忠诚、听党指挥是铁军精神的灵魂。党的领导是新四军在敌后游击战争中部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新四军组建之初,就成立了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新四军军部重建后,恢复了政治委员制度,从思想、制度、纪律、组织等方面加强了建设。经过整风运动,新四军真正成为一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英勇作战、不怕牺牲是铁军精神的核心。新四军初到华中地区时,人少枪旧,敌强我弱,不得不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苦斗求胜。他们迫使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固守华中地区不得脱身,大大减轻了其他抗日战场的压力。新四军8年抗战伤亡达3万多人。
顾全大局、敢于担当是铁军精神的本质。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战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党的统战政策。尽管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战一再进行破坏,但新四军以民族大义为重,尽力维护抗战大局。对于自己肩负的责任,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有的国民党将领也不得不承认:“新四军武器是第三位的,战斗力却是第一位。”
意志顽强、纪律严明是铁军精神的基石。新四军组建不久就开始建章立制,严明军纪,先后颁布《新四军十条军规》《新四军拥政爱民十大公约》《新四军财经人员十项守则》《新四军经济制度》等规定,并根据华中抗战实际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要求和十项注意”。铁的纪律成为新四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武器。
铁军精神的当代价值
铁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铁军精神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对党忠诚、听党指挥和顾全大局、敢于担当的铁军精神昭示我们,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要有顾全大局的担当精神,要有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
铁军精神是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坚持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进力量。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意志顽强、纪律严明的铁军精神昭示我们,必须不畏艰辛,艰苦奋斗,以不屈不挠、不骄不躁的拼搏奋斗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铁军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铁军精神昭示我们,必须秉持初心使命,用创新的思路谋发展,用创新的精神聚力量,用创新的措施破难题,在实践中不断拓宽新思路,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阅读原文
作者丨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曹景文(华东师范大学新四军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