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中心的研究员方云。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件与棉纺织相关的民俗文物——脚踏三锭纺车,由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藏。

说起棉花,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虽然它在我国的普遍应用比丝、麻要晚得多,但由于棉花具有保暖轻柔、易栽种获取、且成本低廉等纺织性能,宋元以后,它迅速成为和蚕丝一样重要的大宗纺织原料。
宋末元初时,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学得了黎族人民先进的纺织技艺,回到故乡上海松江府乌泥泾。她大力改良纺织工具,广授纺织技艺,使得百姓过上了富庶的生活,“衣被天下”。明清两朝,上海市镇因棉业成为全国的贸易中心,棉布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欧美,获得不菲的赞誉。
江南地区老百姓感念黄道婆“为民.爱民” 的恩德,将其奉为棉纺织行业神——“先棉”。在这架民间征集来的脚踏三锭纺车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民间“黄婆信仰”的痕迹。在这架三锭纺车上,刻画了一位老年女性形像。她手捧布匹,面容慈祥,衣着具有典型的宋末元初特征,体态富腴。黄道婆将三锭纺车从手摇改为脚踏,从一跟纱线到同时纺出三根纱线,大大提升了产量。在劳动工具上刻画行业神,即是一种寻求高产与庇佑的信仰行为。这也是我国目前为止,唯一可见的黄道婆实物形像,为我国的棉纺织研究提供了真实、宝贵的资料。
2006年,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道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名人”。黄道婆“勇于创新”的精神与“爱民顾民”思想,成为今日“大国工匠”的核心体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传承。
阅读原文
作者丨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