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猪’和‘家’的汉字关联吗?来看‘家’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宝盖头,与房屋有关;下面是‘豕’,就是猪,屋内有猪即是家;家家有猪便是国富民强。”这门在一堂课里从野猪到家猪驯化说开,从汉字起源谈到中华农耕文化,再落脚于“国家统一”的精神内涵,继而延伸到中西文明差异的课程,不是文字学,也不是历史学,而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杜震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核心通识课“食品安全与科学理性”。
“激素水果”“避孕药黄鳝”“致癌红肉”“辐射海鲜”“塑料鸡蛋”……在这门被同学们称为“改变三观”的“金课”上,杜震宇以专业的科学数据和缜密的思维逻辑,深刻剖析一个个敏感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杜震宇同样注重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激发出学子对世情国情社情的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激发他们眼中的光”,将通识课的“小教室”打造成了课程思政的“大课堂”。

杜震宇讲授核心通识课“食品安全与科学理性” (央广网发 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天气渐热,又到了各种水果上市的旺季。然而百姓常有担心的是:“催熟”的水果能吃吗?
“催熟植物瓜果的是植物激素-乙烯,与人类激素完全不同。人体内没有感应植物激素的受体蛋白,无法被植物激素所‘激活’。事实上,任何一个自然成熟的果子都含有大量的植物激素,人类从下树至今,已经吃了几百万年的植物激素,可曾影响到我们的生长发育?所以,只要使用得当,植物激素不会影响人体健康。而正是对植物激素广泛而合理的使用,才保障着中国15亿民众的菜篮子。”杜震宇从生物学原理讲到国际科技发展,再讲到国家对民生的体制机制保障,旁征博引、引人入胜。
在杜震宇看来,通识课意味着“通融交合”,要让零专业基础的学生“听得懂、想得深、看得远”,就得敏锐地抓住青年学子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天然关切及内心困惑的心理特征。
如何逐层讲透激素、添加剂、环境污染、致癌物、抗生素、人工养殖、转基因和食品安全标准这八个“硬核”知识点?“通识课绝对不是专业课的通俗版、科普版或大众版,我就想通过食品安全这个接地气的小窗口,让同学们了解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时代特征,引导同学们真正理性认识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对解决人类危机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杜震宇充满激情的表述方式,博古通今的个人魅力更是这门课的加分项。在他看来,虽然知识点是硬冷的,但讲述方式必须是能通往学生心灵的。
来自体育与健康学院2018级运动训练专业的朱振远每次上课都坐在第一排,谈起对于这门课的喜爱,他说:“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述破除了我过去对身边很多事物的偏见,而且这些知识不仅可以用在我自己专业的运动营养方面,今后如果去支教实践,也能派上用场。”
开课8年以来,“食品安全与科学理性”已开课14学期,施教上千位学生。2018届毕业生潘涵在毕业教学评价中写到:“要问这门课到底好不好,我想这大概可以从每堂课结束时同学们献给杜老师热烈的掌声中找到答案吧!”
阅读原文
记者丨唐奇云 吴潇岚
来源丨央广网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
更多阅读:
中国新闻网丨高校教师让通识课成为挑战学生思维、思考世情国情的“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