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引发了不少人关于阅读的讨论,有人认为在快节奏社会下,大学生与阅读渐行渐远,读书类社团已然式微,甚至形同虚设……近日,青年报记者走进几家高校的读书相关社团,发现他们虽然不是招新大热门,有的甚至面临生存压力,但他们正努力创新形式,激发活力,吸引更多人加入,同时也催热校园阅读氛围。
社团读书会 为爱书人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
据悉,兰心哲学社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学术类社团,始创于2001年。该社团以“让生活与哲学相遇,使生命融入思想”为理念,每周组织读书会等常规活动,搭建了会员交流思想的平台,培养有深度又不乏趣味的哲思氛围。社团大型活动主要以讲座类、访谈类为主,例如冯契智慧讲坛、人文漫谈沙龙等。
兰心哲学社只是带有读书会活动的学术类社团,在沪上高校中,不乏专门的读书社团,比如上海师范大学读书协会和上海大学悦读书社。
上海师范大学读书协会成立于2004年,它隶属于校图书馆,由校图书馆统一领导并由校团委学生会参与共建,是以本校各院系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文化团体。目前,读书协会约有300名会员,其中活跃成员有六七十人。值得一提的是,会员享有可在校图书馆“每次多借10本书”及“研讨室免预约”的福利。通常,协会每周进行一次日常活动,每学期举办一两次大型活动。日常活动有小范围的读书会、讲座沙龙、书签DIY等等。而大型活动有阅读分享会,约有80人参与,由协会提供纸质书本,大家阅读同一本书,并进行分享交流。
悦读书社成立于2014年,是隶属于上海大学社区学院的学术类社团,但不囿于“书”和“社”的限制,是一个有关阅读书籍的半开放式社团。书社包括来自各个专业的约30名成员。目前,悦读书社每两周举办一次线下读书会,平均每两周开展线上讨论活动。“正如社团当初命名时所希冀的一般,我们希望这里是可以让大家感受阅读、享受阅读、爱上阅读的一个角落。”悦读书社社长刘思思说。
负有经营社团的压力 曾遭遇困惑和迷茫
兰心哲学社社长孙晋尧表示,在学校的学术科技类社团中,该社可以说是经营得最好的社团了。据悉,它已连续五年被华东师范大学授予五星级社团称号,曾荣获阅文杯“悦读青春”2015年度上海青少年深阅读计划示范性读书项目、2015-2016年上海市明星社团等称号。
虽然兰心哲学社在招新时比不上大热的吉他社和桌游社等以文娱活动见长的社团,但兰心哲学社的招新情况比较稳定,今年有90名新人加入社团,而前两年招新时也保持在80多人左右,社长孙晋尧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前几届团队的共同努力。在接任时,社团已处于高水平的位置,这对于自己也有一定的压力,为了不使社团的发展在自己的任期内止步不前,所以想要多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来维持人气、打造口碑。
目前,孙晋尧在社团中担任了大量的活动策划工作,他说:“在共同完成一件事后,团队的凝聚力会得到加强。”但正因为自己对于办活动的要求较高,有的同学对此并不理解。现在他发现不能一味地办活动,而要先明确成员需求,再有的放矢。
而据上海大学悦读书社社长刘思思透露,自己是书社的第二任社长,接任社长以来,压力一直很大。
她介绍说,社团的第一任社长小郭在刚进大学时,发现学校虽然社团众多,但没有一个可供读书爱好者交流的圈子。于是他就想到了开办社团。
通常社长都会在大二快结束时退出社团,但小郭在大二中途便离开了。很大原因在于,他感到社团的气氛难以调动。其实他一直富有激情,并努力地筹办读书会,但到场同学非常少,这对他的打击很大。“记得有一部动漫作品的情节是主角初次登上礼堂表演,但只有零星的几个人观看,主角虽然失望,但也决心总有一天要让现场座无虚席。其实这也是我们的心情。”刘思思说。
此外,小郭在任时还举办了征文大赛,但遭遇了赞助商撤资的挫折,“合作在洽谈过程中就非常艰难,他们一直都在犹豫,而最后觉得读书协会是小社团,宣传效果一般,便决定撤资。”但当时比赛已经开始,也陆续收到了选手们的来稿,于是小郭只好自己自掏腰包,承担经费。
刘思思表示,自己接手社团之初,踌躇满志,想做出一番事业,还在社团中进行了改革,但参加线下读书会的人还是不多。“起初会感到有些失望,但现在觉得大家各忙各的是很正常的事情,其他社团也是这样,但我们的特点在于,每个成员都喜欢读书,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而社团只是一个形式和平台。”据悉,悦读书社今年招收了将近50个新成员。他们大多喜欢阅读,并且想通过社团的活动使自己养成阅读习惯。“虽然招新的人数不算特别多,但读书会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性,我们希望加入的是真正对阅读感兴趣的人,否则不会勉强凑人数,这样会稀释阅读的气氛。”
阅读是兴趣所在 坚定理想、不忘初心
虽然经营文学类、读书类社团并不容易,但责任与抱负让这些社团人继续前行。
孙晋尧表示,兰心哲学社已经连续几年被评为五星社团,在自己的任期内,也要经营好社团,把它完好地交给下一任社长。
谈及坚持的原因,刘思思说,“首先是因为责任,既然上届社长把接力棒交到我手中,那我就没有遇到不顺便放弃的理由。”
其次,在她看来,读书人非常“浪漫”,“古人都有心怀天下兼济众生的抱负,怀有理想地去做一件热爱的事情,就会不断地进行自我鼓励。”她引用了切·格瓦拉的名言,“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地回答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刘思思坚定地说,“我想,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此外,阅读和活动正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孙晋尧笑着说,自己比较喜欢策划活动,能够在活动中与不熟悉的同学破冰,结识更多朋友,“而且成功举办一次活动会非常开心,很有成就感。”
同样对活动策划感兴趣的还有张景浩。他说,“虽然组织策划比较辛苦,但这也是为了社团能够更好地发展,而且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讨论策划,这是很值得的。而且,我加入社团的初衷就是因为喜欢阅读,结识朋友和爱好阅读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在传承中创新 激发社团活力
上海师范大学读书协会副会长张景浩认为,“读书类社团生存得并不容易,而我们能够持续十多年,和以往各届团队的努力分不开,我们一直坚持将思考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我们还会开展有意思的活动,重要的是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在这方面,他们会举办一些有趣味性的活动,比如自制折纸书签、叶脉书签等等,以及“三行情诗”活动等。此外,他们还针对图书馆中较旧的期刊,举办爱心义卖活动,将大部分销售所得用于购置图书,并通过志愿活动将书籍捐往小学、初中,且为他们提供书籍讲解和导读等活动。而其余销售所得作为支撑社团的活动经费。
同时,读书协会还重视社团之间的交流学习,与华东理工大学明德读书会互通有无,学习彼此的长处。
相似的是,兰心哲学社和其他系的社团合办了人文漫谈沙龙,邀请不同专业的老师主讲,打破院系之间的学术壁垒。孙晋尧说,“在沙龙上,不仅能够听到自己专业的内容,还能了解到其他专业的内容,可以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此外,在兰心哲学社中,有几个特色的读书会,其中由老师主讲的是兰心读书会,它已经举办了11年,先由老师领读主讲,讨论交流,碰撞思想,气氛非常热烈,有一次甚至从傍晚6点半开始,直至晚上12点才结束。此外,近两年,社团中一名哲学系的大三学生开创了慧饮读书会,领读哲学专业书目。同学们可以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读书会参与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读书协会已经成为了公益性质的半开放性社团。过去同学加入社团需要支付40元会费,而现在学校图书馆提供经费报销,协会便取消了会费制度。每次活动前,协会的负责人都会在讨论群里发布通知,而参与对象并不局限于社团内部,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加入讨论群,参加活动。
同样进行线上活动的还有悦读书社。刘思思开创了线上群话题讨论,她说,“因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大家很难集中到一起,而线上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除了与书籍相关的内容,线上还会讨论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比如社团曾开展的“一百城市一百事”话题。大家在群里探讨,在上海读书求学的感受,对家乡的回忆,以及外出旅游的印象等等,探究每个城市赋予自身的专属气息。
偶尔也会讨论微博高校排行榜上的话题,让大家觉得更有趣,而且社员可以邀请朋友加入讨论群,增加社团活力,同时扩大了社团知名度。此外,在线上交流时,同学们可以开启匿名状态,“有些人觉得阅读体验是非常私人的感受,匿名讨论更随意一些,也更能够说出内心深处的想法。”
另外,在刘思思的改革下,上海大学悦读书社的读书会讨论形式由固定书目型改为统一话题型。她告诉记者,“话题的跨度更大,比如会将话题定为诗歌、武侠、古言等等,扩大了受众参与的范围。”在群里发布话题后,由感兴趣的同学认领,准备讲义,并分享给大家,“其实很多人都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特别喜欢的领域,用网络热词来说就是‘吃我一记安利’。”而且,在分享中,同学们还加强了相关知识的积累。
提升思考空间 让成员从1到100
谈及未来,刘思思表示,希望悦读书社是一方“净土”,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大家不会文人相轻,也不会视爱读书的人为异类,或是把读书看作矫揉造作、卖弄学识。“书社是一个小圈子,读书是个人的事情,不需要太张扬,安安静静地做好社团,少一些外在干扰,挺好。”
经营社团一年以来,她体悟到,社团不会使完全不爱读书的人养成阅读习惯,因为它并不是强制性的,有兴趣的人自然会读,而如果心有杂念,比如要看手机要回消息,无法静心读书,那么即使进入社团也不会发生改变,“没有一个速效班能让人从0到1,社团能做的只是让成员从1到100。”
张景浩说,今后,社团活动将继续结合思考性与趣味性,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带动大家多多阅读。
孙晋尧表示,历届社长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具有历史传承的社团,希望从社团走出去的人还能回归,为社团提供一些帮助。同时,希望社团未来的人气更高,口碑更好,而且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学术是社团活动的大方向,希望读书活动能够在校园里带领学风,让大家感受并融入到这股学风中,通过阅读,拥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深入分析 五大要素影响读书会的“可持续性”
在2016年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中,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大三学生吴丹迪和10多位同学一起成立课题小组,开展《关于上海地区读书会发展状况的实践性调查》。该课题由哲学系教师蔡剑锋担任指导老师。在项目中,他们分析了影响读书会“可持续性”的要素。
经过调查研究,他们将读书会分为五类,分别是依托官方机构的读书会、依托半官方机构的读书会、依托商业性单位举办的读书会、民间组织自发举办的读书会和个人自主举办的读书会。
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许多因素会影响读书会的“可持续性”,诸如场地、举办时间、文本选择等,但其中至关重要的是以下三种要素:
第一,依托单位。不同的依托单位会影响读书会的举办目的和资金来源。“有恒产者有恒心”,具备稳定资金来源的读书会才能够可持续地举办。
同时,该课题组认为,对于资金的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苹果核读书会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科幻协会举办的,他们并没有得到校方的拨款,在资金问题上也并不缺乏。他们依靠协会会长的人脉解决了读书会举办场地的问题,又由于其科幻主题的特点,使得不必在邀请讲解者上花费过多,可以说苹果核读书会几乎是零支出的。但苹果核读书会目前已经停办,停办的原因在于它的受众面小,不具备固定受众。
第二,核心团队。一个人数不多,一般在20人以下,但却保持强关联的核心团队是一个可持续组织的必备条件。有核心团队的读书会能够有组织地进行分工,而且一般都有定期的常规活动。
在该课题组采访的读书会中,通常会有一个团队的灵魂人物,他要么能提供读书会的理念和价值,要么能够建立完整的读书会的组织方式。在灵魂人物的基础上,需要一个以他为核心展开的团队。
一般一个组织的灵魂人物是固定的,而其周围的团队时常是流动的。当高校书友会的核心成员是学生时,意味着当他们在校时,能够支撑起整个团队。但毕业后,如果无人接替,读书会通常会解散,或者情况大不如前。而团队如果能够积极地进行管理制度的建设,那么在主要人员更换的情况下也能坚持把读书会传承下去。
第三,受众。固定的受众对于读书会的可持续性来说是一针强心剂。如同一件质量可靠的商品,它能吸引一批常客,常客又口耳相传地介绍给其它顾客,渐渐地,一件商品就成为了一个品牌。固定的受众就意味着常客。好的读书会一定有固定的受众。
爱阅读的理由
因为从小就养成了阅读习惯,所以不会很功利地看待读书这件事。读书给了我什么?我读过的每一本书和看懂的每一个道理都像我食用的每一口食物,化为我的血肉。如果一定要说我从阅读中收获了什么,那不如说是阅读让我成为如今的这个“人”吧,我不够好,我有很多缺点,所以我还将继续阅读,修养自身,补完灵魂。
——刘思思
书中人物的经历各不相同,翻看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心灵和视觉冲突。读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交流感,读一本书就像交一位朋友,与他交谈、了解他的生活。而且,文学投射现实,书中的情节可能会在生活中上演,读书能够积累面对和处理问题的经验。
——张景浩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能够开阔眼界,培养见识。同时,在读书中,体验他人的想法和世界观,这对自身人格养成也有很大帮助。
——孙晋尧
阅读原文
记者|陆安怡
来源|青年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