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优秀的歌剧演员,投入到教学岗位,曹金以其丰富的舞台经验,平和的性格,认真的态度和极大的敬业精神影响、感染着每一位音乐学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FM94.7古典音乐频道《名家与音乐》节目以及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听音乐》栏目多次对曹金进行了专题采访,与观众分享了她的艺术人生之路以及她对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感悟。
张颖(主持人):我知道您是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毕业之后非常顺利地留在了上海歌剧院当演员。在歌剧院期间,有哪些作品可以与大家分享的?
曹金:1989年我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经过五年的学习,期间其实也不是非常顺利。因为我的基础比较差,我学习专业声乐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能考进上海音乐学院也是非常幸运。前三年的学习非常不顺利,在第四年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恩师,倪承丰先生,是他带我走出了这段艰难的学习过程。
1994年毕业的时候,上海歌剧院的院长来我们学校招聘演员,我也就顺利地考入了上海歌剧院。在歌剧院工作的四年时间里,也向老演员学习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自己当然也比较努力。在1998年的上海音乐节和国际音乐节这样很好的时机之下,上海歌剧院首次与国外的乐团、歌剧院合作,组成了一个国际化的班子。他们排了一部歌剧,就是比才的《卡门》。我们当时作为年轻演员,也有机会去公开地竞选角色,我顺利地通过了“米卡埃拉”这个角色的竞选。
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和训练,最后还是比较成功地把握了角色,完成了演出。当时这场演出是专门为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夫人举办的,我们国家当时的教育部长陈至立女士也陪同观看了演出。这场《卡门》也算是当时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一场大戏,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男主角是莫华伦和魏松,第一女主也是德意志歌剧院的一个女中音,第二女主角是我,第二男主角是廖昌永。当时在这样的一个班子里,我是最年轻的,可以说,受益良多。
张颖:在上海歌剧院工作了四年后,您决定去德国学习发展,当时这么做是出于怎样的想法呢?当时做这个决定一定不容易吧?
曹金:的确不容易,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其实,就是通过《卡门》中“米卡埃拉”这个角色,我有幸认识了德国歌剧院的艺术指导,他问我“你为什么不能出国学习呢?”当时是上世纪90年代,出国还不是非常容易的事。那个艺术指导跟我说,“如果你有出国这个愿望,我可以帮你。”当时我也觉得就是说一说而已,没有太当回事。没想到的是,一个月之后,他回国后把所有考学的资料和适合我演唱的曲目,都邮寄了给我。虽然时间仓促,但我也不想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就抓紧时间,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张颖:您在德国留学期间,尤其是学成之后,也和许多欧洲乐团和歌唱家进行了合作,您也在欧洲拿了一些奖项,能否跟我们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
曹金:我曾经跟柏林交响乐团、勃兰登堡交响乐团、波兰国家交响乐团和保加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都合作过,演出过亨德尔的歌剧《阿莉亚特娜》,还出演过《波西米亚人》中的“咪咪”一角,还有《唐·爵凡尼》里的“唐娜安娜”,《魔笛》中的“夜后”等角色。作为一个东方人来说,出演这些角色是蛮有挑战的。因为一方面你是一张东方人的脸,另一方面,你对西方的文化并没有西方人那么深入骨髓,所以你付出的努力要比他们更多才行。不过,好在我觉得自己的优势也非常明显。首先,我做过歌剧演员,有歌剧演出的经验;其次,我觉得自己还是很勤奋的。所有事情只要用功,基本都能做好。

张颖:经过四年国外的学习,让您对之前在国内积累的对音乐的看法与感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曹金:先从专业角度来说,在国内一流的音乐学院训练出来的学生的基本功,在专业水平上放眼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是,我们也有一些问题存在,那就是我们没出过国的话,对演唱曲目的语言的把握可能会有偏差。如果你不理解这门语言,唱的时候很多只是模仿,甚至词不达意,即使乐感再好,理解上的偏差还是会对演唱造成影响。
另外,在音乐风格、作品风格的把握上,在艺术修养方面,都会有一些欠缺。这是我在出国后最大的体验。国外的课程非常全面,表演类的学生除了专业课程外,有各种各样的课,有表演课、舞蹈课、击剑课、台词课、形体课,所有跟舞台艺术相关的课程设置得相当全面。这可能也是我们国内的音乐院校所不具备的,我们有部分课程是缺失的。
所以,我在学习过程中,也有意识地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我主攻方向是双方向,一个是歌剧,一个是艺术歌曲。我在艺术歌曲的学习过程中,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至少两年的时间,我把舒伯特的所有艺术歌曲,将近600多首,还有舒曼的300多首,勃拉姆斯的400多首,一直到近现代的所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曲目,全都搜集了一遍,聆听了一遍,并从中精选出了一些我认为适合我唱的,也适合我以后教授给学生演唱的曲目,翻译了歌词,并复印了带回国内。
张颖:您希望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怎样的音乐面貌?
曹金:我希望所有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声乐演唱上的技巧,还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在声乐技术之外,还有更多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技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停滞,但技术之外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辈子学不完的。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去学习一些针对性的、与作品相关的文化艺术知识。
比如说我前些日子在我开设的德奥艺术歌曲课上,一个学生演唱了一首舒曼的《你认识这片土地吗》。这首歌的词是歌德的诗,那你对歌德的作品了解多少呢?我就会引导他们去大量阅读歌德的作品。
再深入一点,这首歌的一个主要角色是“Mignon”,一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这个名字的原意来自法文“小的、小东西”。我就会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个角色,这会对他们演唱这首歌有帮助。这样他们就会知道,演唱一首歌曲,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哪些方面可以展开深入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出色地演绎一首歌。
张颖:在回国教学生的过程中,有没有继续开展和国外的交流?
曹金:从我2006年正式回国,学校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组建了歌剧实验中心这个平台。包括与卡拉扬合作了10年的艺术指导Frank Fanning,在我们这儿也工作了4年。此外,也有很多交流项目。
比如说2007年,我们的第一部歌剧,演的是莫扎特的《假扮园丁的姑娘》,就是我们和维也纳音乐表演艺术大学合作的。他们出两名演员,我们出四名,导演是他们的,指挥是我们的。这部歌剧成功地在维也纳美泉宫宫廷剧院演出,在上海艺海剧院也公演了。这次合作可以说,拉开了我们与国外交流的序幕。接下来,我们又和美国的许多高校进行了合作,演出过普契尼的《贾尼·斯基基》,还有美国作曲家梅诺蒂的一部现代歌剧《电话》,以及《费加罗的婚礼》、中国经典歌剧《江姐》,加上之后公演的《原野》,已经有6部歌剧公演了,都是和国内外的大学和艺术家合作演出的。可以说,这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张颖:2012年,你们音乐系与科罗拉多大学合作表演了《黄河大合唱》,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曹金:当时,我们带了20个人去美国,我就想不能只演唱外国的歌曲啊,也得把我们国家的经典歌曲推送到世界的舞台。但是,要让美国人用中文唱歌不是很容易,但我觉得也不会很难,毕竟我们可以用外文唱歌,用英文、德文、意大利文,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学着用中文来演唱呢?所以,我就请一个学生,当时他在那里做交流生,就让他为歌词标上音标,让他们学习中文演唱。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最后由他们的交响乐队伴奏,由我们的侯润宇先生指挥,我担任领唱,非常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张颖: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您有怎样的计划呢?
曹金:还是坚持我现在正在做的事吧,因为做好一件事必须坚持很久才能做好。尤其是现在的社会大环境,大众更喜欢偏向流行的音乐。我觉得,我既然选择这件事,我也喜欢这件事,就应该坚持下去。其实,我觉得中国现在的音乐现状有一点点不尽如人意。因为中国的高等艺术院校,虽然技术能达到国际水平,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老师和学生心静不下来。心静,才能做好一件事。我们的社会、媒体和教师,应该担负起责任,引导人们用心地去热爱古典音乐,静下心来去热爱。
阅读原文
来源|上海电视台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