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共筑育人最大同心圆,这是新形势下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使命和任务。需要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学科体系建设;二是如何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更好地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如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为此,华东师大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线,一方面通过搭建多元“立交桥”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另一方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动力和科研活力。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引领。依托全国重点马院和上海示范马院建设,构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双聘、联聘、特聘整合校内外哲社专家资源,打造马学科的核心团队、主体团队和协同团队,并将马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单列。二是凝练学科建设方向和内涵。通过成立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与纽约大学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推动学部制改革等,在发展好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华东师大学派和《庄子学史》等一批精品力作。三是提升智库建设水平和能级。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依托教育部 《高校智库专刊》等大力推动新型智库建设,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智库成果。
第二,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共筑育人最大同心圆。一是凸显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开设“组合式”思政课、由哲学系承担博士生思政课、建设“中国智慧”课程等,聚合校内外哲社优势,提升思政理论课质量,并通过通识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整合文理优质资源打造“理性文化系列课程”、设立精品教材建设专项基金等,发挥各类课程的协同效应。二是提高“第二课堂”育人效果。依托本科生书院、人才学院,通过推行人生导师制、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等,将哲社优势融入“第二课堂”,并借助“互联网+”发挥辐射作用。三是增强“传道者”理想信念。在依托党校和高级研修学院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的同时,通过推出学报英文版《ECNU Review》、组织教师走进上纽大课堂、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鼓励教师任职知名国际学术组织等,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互动实践中增强教师的“四个自信”。
第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质量。一是注重教学制度创新。通过完善《本科教学质量评定办法》 和教学奖励制度等,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注重科研制度创新。通过设立精品力作和海外发文项目培育基金、实行以“项目负责人制”为核心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等,鼓励拔尖人才潜心研究,产出原创成果。三是注重人事制度创新。通过优化“双百计划”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机制、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出台专职科研人员和博士后研究员管理办法等,增强教师队伍实力和活力。
阅读原文
作者|童世骏(我校党委书记)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