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各个高校合作开展的“慈善爱心屋”是上海慈善事业的品牌之一。自首家爱心屋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张以来,这一品牌已经走过10多年,遍布沪上多所高校,传递公益理念,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它如同诉说着不同花语,在校园中散发馥郁芬芳。

搭建爱心平台 传递人间真情 倡导相互关爱
高校爱心屋的成立初衷是帮助贫困学生,为他们系统地进行物资申领和发放工作,这也是各个高校爱心屋的基础工作。
譬如,为了拓展高校帮困助学渠道,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揭牌成立慈善爱心屋,作为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华师大工作站和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该工作站和接收点募集到的物资和资金定向用于资助在校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通过此形式在大学生中传承爱的精神。
2006年,在“慈爱、关怀、互助”的人文精神指导下,以“搭建爱心平台、传递人间真情、倡导相互关爱”为初衷,上海大学慈善爱心屋成立,负责慈善物资和资金的筹集及发放,定向用于资助在校困难大学生,同时通过慈善育人活动传承友爱、奉献的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交通大学绿色爱心屋成立于2012年,更多的是考虑解决社会慈善物资募集和发放中的两个问题:第一,由于信息不对称,慈善物资很难按需分配,很难把合适的物品发放给相应的人;第二,慈善物资的募集很难进入常态化的体系,常常是零散的活动式的,很难做到简便地随手捐助。
这三所高校爱心屋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并承担校园物资发放任务。发展至今,受高校自身气质的熏陶,各学校的爱心屋形成了不同个性。
上海交通大学绿色爱心屋仿佛是一位头脑敏捷的技术咖,它推出了用于交换闲置物品的APP、邮件反馈系统和爱心币虚拟银行……
华东师范大学爱心屋则强调文化关怀,是学校进行爱心育人的重要平台,华师大将爱心屋打造出了“春风化雨”的属性,开展一系列助学计划,传递“文化关怀”。
值得一提的是,诞生于生活园区的上海大学爱心屋,最早是一间爱心寝室,而正因为位于生活园区,宿管阿姨便于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并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

华山论剑各有特色 虚拟银行科技感十足 走心派以情动人
这些爱心屋具有的不同理念和个性气质突显了他们的特色服务和品牌活动。
对于上海交通大学绿色爱心屋而言,低碳环保意识非常重要。“我们希望让物品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倡导城市物资共享和循环经济理念。”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事务中心勤工助学办公室主任陈恩桃介绍说。
成立之初,绿色爱心屋便建立了闲置物品交易系统,全校师生可以将自己的闲置物品上传到系统中,换取一定数量的爱心币,也可以使用爱心币换取物品,以此鼓励闲置物品的有效再利用。而爱心币则是由交通大学绿色爱心屋发放的虚拟货币,作为联结慈善物资收发体系的桥梁和纽带。
陈恩桃说,“这种虚拟货币由绿色爱心屋研发,基于网络和数据库运作,比传统的积分卡方便很多。我们在发行爱心币时经过了深思熟虑,比如发行100万爱心币,爱心屋就需要具备价值300万的物资。”此外,在用户注册时,普通师生可以获得50个爱心币,而困难学生则能收到800个爱心币,而且用户还可以通过到爱心屋担任义工或捐赠物品的方式来换取爱心币。目前,爱心币的发行量已经超过1500万,“真实货币可以重复使用,而虚拟货币仅能使用一次,目前已被使用的爱心币超过599万,已发行尚未被使用的爱心币则有960万。”此外,绿色爱心屋支持爱心币的转移,鼓励赠送,而不支持买卖。
相较于绿色爱心屋的科技感,上海大学慈善爱心屋更注重以情动人,它的宗旨是慈善育人,向大学生传播慈善文化,倡导随手慈善,时时公益,推动慈善公益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壮大。
“感动上大”是上海大学慈善爱心屋的品牌活动,包括四个系列,分别是“让爱启航”、“让爱传递”、“让爱回家”和“让爱延续”。其中,“让爱启航”系列包含新生入学志愿者服务、困难新生的物资发放和校园慈善文化宣传;“让爱传递”,涵盖义卖、募捐、助学、助教和安老等活动;“让爱回家”系列在冬季学期,帮助贫困学生募集、申请和发放回家路费;“让爱延续”则是毕业季毕业生募捐活动。
在为困难学生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华东师范大学慈善爱心屋强调文化关怀,积极筹措非物质类帮困资源,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资源,“因为校外的培训课程比较昂贵,而很多学生有培训考证的需求,于是爱心屋成立了互动学习中心,与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引入相关课程。”华东师范大学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周赛君表示,希望经济困难的同学在获得物质资助的同时,还能收获知识、提高素质、增强自信,使爱心屋成为学校爱心教育的重要平台。
据悉,互动学习中心是一个集教育引导、互动交流和效能评估等多元一体的新型助学平台,该中心每年招收70到80名新学员,并针对学员需求,开设有励志讲坛、技能培训、英语角等主题学习活动,同时将京昆曲艺、交响乐欣赏等高雅艺术引入校园,搭建起有效的学习平台。
此外,华东师范大学慈善爱心屋还有一张闪亮的名片——小白菜志愿服务项目,这一项目的义工队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心理科学等专业的优势,通过合作共建等形式,开展学前儿童辅导、特殊儿童手工技能教学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社区服务项目,将志愿服务传播到校外,关爱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创新服务模式 开发APP 紧跟新媒体热潮
高校爱心屋不仅开展了以上特色的服务项目,他们在有形的实体空间之外,还积极拥抱互联网,搭建新媒体平台,完善服务模式。
在物资发放方面,一些高校爱心屋就建立起了网络系统,使学生可以直接在线上操作。比如,华东师范大学慈善爱心屋使用“淘宝式”的申领方式,学生可以在网页上选择自己实际需要的物品,通过爱心屋审批后,持校园卡直接从爱心屋领取。
同时,上海交通大学绿色爱心屋研发了处理闲置物品的网站系统,并经过逐步优化,步入了闲置物品共享系统5.0,并成功将其推广到了其他几所高校。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本学期推出了相关APP,类似于“咸鱼”,师生可以在这款APP上处理闲置物品。
据悉,本学期开学时,这款APP开始提供扫码下载,与原有网站相比,它提供的功能更多,不仅实现了物资的领取和发放,用户还能在平台上交易闲置物品。绿色爱心屋为了引导用户使用APP,实行了优惠措施,目前已经拥有2000多名用户。
此外,今年绿色爱心屋还开通了邮件反馈系统,建立了对外公共邮箱,针对老师和同学反馈的个案问题进行解答。陈恩桃表示,“绿色爱心屋APP中,许多bug(漏洞)就是通过邮件反馈发现的。”
在BBS风靡的年代,上海大学开通了乐乎论坛(上海大学BBS)慈善爱心屋板块,爱心屋在这一板块,实时更新状态,而且跟帖留言的学生众多。近年,随着人人、微信、微博和易班等新媒体平台在高校的流行,上海大学爱心屋也在这些平台上开设了账号,“学生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上海大学学生社区管理部文化建设主管褚凤灵透露说,目前,上大爱心屋正在尝试开发手机APP。
此外,上海大学爱心屋还在校园内外开展了慈善讲座、慈善慢跑、义卖义演、慈善音乐会等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拓展爱心屋的慈善系列活动。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将慈善贯穿到校园生活的点滴之中,将慈善行为日常化、生活化、常规化,倡导随手慈善,时时公益,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推动公益文化的传播。

一年收发20万件物资 关键是教会学生回馈社会
高校爱心屋的团队规模通常包括指导老师、学生骨干和志愿者。
值得一提的是,交通大学绿色爱心屋团队面向全校乃至校外招新。据介绍,绿色爱心屋包括核心团队和外围团队,由100名左右的学生骨干组成核心团队,通过勤工助学模式参与爱心屋工作,负责物资清点整理、网站管理和值班等,并获得一定报酬。而外围团队则包括500名左右志愿者,包括交大师生和校外中学生,他们会来参与爱心屋的日常志愿服务。
5年来,绿色爱心屋的网站访问量达到324万人次,拥有3万多名用户。绿色爱心屋每年大概分别能够接受10万件闲置物品的捐赠;同时,也发放10万件帮困物资。但陈恩桃说,“我们回收的物品并非就是校内发放的物资。”爱心屋发放的10万件物资来源于爱心企业的捐赠、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划拨以及学校的帮困经费。而爱心屋回收到的物品大多是衣服,我们会将其整理后,捐赠到西藏、云南等地,而对于回收到的书本则通过“图书漂流”活动让同学们自助换走。
同样成果瞩目的还有上海大学慈善爱心屋,自成立以来,已有5万余人次来爱心屋免费申领各类生活学习用品;1.8万余外省市同学通过爱心屋申领春节回家路费。此外,目前爱心屋的注册义工达1500余人,累计义工服务时间超过8万小时。这一个个数字,见证着爱心屋过往的工作,它已经从一个慈善育人的窗口成长为受助学生共同的家园。
“有这样一座小屋,她不大,但很温馨;有这样一座小屋,她不华丽,但充满真情;在这里,有付出,也有收获; 在这里,有分享,也有责任;在这里,开始感恩,绽放微笑。”上海大学学生用这首小诗来评价爱心屋,这间小屋架构起了校园与学子沟通的桥梁,凝聚了学子的浓浓真情,传递着公益理念。在这里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上海大学一位法学院学生在本科二年级时,由爱心屋资助他购买了返乡火车票,同时,还为他提供物资捐赠。他在临近毕业时,参加了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并多方联系,为支教学校募集到了一笔资金。此外,他还主动地将部分奖学金捐赠给“感动上大”爱心专项基金,他说,“自己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同学的关心让自己感触颇深。我愿意用自己的努力让他人感受到这份关爱。”
如此传递关爱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华师大爱心屋义工队。周赛君举例说,志愿者在大重病心理慰藉义工项目中,常常遭受到服务对象言语甚至行为上的抗拒,但仍义无反顾,坚持做他们的心理疏导,使不少服务对象敞开心扉、回归社会。一位义工队的同学告诉爱心屋指导老师,“我也曾经受到帮助,现在来关怀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希望他们也能继续将爱心传递下去。”
据了解,华师大爱心屋的慈善义工队曾被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授予“优秀慈善义工队”称号;慈善义工队“小白菜”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获得“民政部关于第二届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案例一等奖”。
据悉,高校爱心屋发放的物品基本来源于基金会、学校和社会捐赠,作为一个学校组织,也有一定的学校经费补贴,他们已经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没有生存压力。褚凤灵介绍说,过去,上海大学爱心屋主要依靠学校补贴,而现在学生通过申请项目,能够获得项目基金来维持爱心屋的日常运营。无独有偶,交通大学绿色爱心屋也用公益项目申请公益支持,来承担爱心屋的部分开支。此外,高校爱心屋作为一个学生组织,主要由学生团队管理,需要对学校进行总结汇报,而自身缺少具体的评价体系。
克服重重困难 紧跟时代步伐
在岁月变迁中,爱心屋也曾遇到过不少困难。上海大学慈善爱心屋建立之初,由于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够,很难募集到充足的物资资源。于是上海大学爱心屋在发展中,尝试调动学生自主性,收效显著。目前,爱心屋由学生自主管理,他们自己制定总体定位和发展规划,并利用新媒体资源宣传爱心屋。如今,上海大学爱心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辐射面,在学校受到认可的同时,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还与企业结对,接受校外资助。此外,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会定期划拨物资,学生团队也会通过义卖和募捐,筹集部分善款,如今爱心屋可以说资源充足,“只要困难学生有需求,我们就会尽力满足。”褚凤灵说。
另外,爱心屋作为物资发放平台,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已经不再需要二手物资,爱心屋旧衣物的领用率也不是很高。
对此,上海大学爱心屋对于捐赠过来的二手衣物,主要有以下两种捐赠途径:一是通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寄送到云南等贫困地区,二是由学校的部分支教团队申请带去支教山区,捐献给当地需要帮助的家庭。
而华东师范大学爱心慈善屋则会主动联系上海市慈善物资管理中心,通过他们争取一些全新的品牌服装,然后采取现场派发的形式,使同学们在规定金额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物资。周赛君表示,学生们有时会出现盲目领取物资的现象,对此,爱心物资申领系统对每生每学年的领取累计金额进行了限制,当超过最高上限时,系统将产生领用提醒甚至限制;而且物资审批系统中能够直接查询到该生的所有领用记录,审批老师可以根据记录综合衡量、杜绝频繁领用同一类物资的现象。
另外,褚凤灵认为,在多媒体互联网发展的今天,爱心屋的创新度还有待提高,“我们希望努力跟上时代步伐,继续前行。”
而交通大学绿色爱心屋同样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除了开发闲置物品交换系统之余,他们还积极向校外社区推广这一系统,虽然在初次实践时遭遇失败,但他们并没有放弃。据悉,去年,绿色爱心屋的模式在一家居委会运行了一年,但效果一般,最后结束了项目。陈恩桃说:“系统需要许多社会物资的进入,它适合在更大的社区范围内使用。比方说,当时我们只是在水缸里运行,而这一系统需要的是整个池塘。”
坚持慈善 希望人人具备公益意识
在物资发放平台的基础上,高校爱心屋还开拓了不同的延伸方向,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小目标”,但总体上都希望能够向更多人传播公益理念。
褚凤灵连续3年为上大学子讲授慈善文化选修课,她认为,慈善是一件长久的事情,希望人人具备公益意识,大学生更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她说,未来要更好地坚持慈善育人工作,培养同学们崇尚公益的风气,希望大家能通过在爱心屋的活动传递慈善的星星之火。
相较而言,绿色爱心屋则更注重循环经济和共享理念,“其实在共享单车面世之前,爱心屋就提供了用爱心币租借自行车的服务,并且非常受学生欢迎。”陈恩桃表示,目前闲置物品共享平台已经推广到了十多所学校,今后,希望更多高校可以运用该系统处理闲置物品问题。“而且高校是一个很小的社会社区单位,今后希望能够和街道乡镇合作,向更多市民推广,解决社会物资的物品闲置问题。”
同时,谈及华东师范大学慈善爱心屋的发展方向时,周赛君表示,要把物资的申领和派发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继续在校内开展慈善公益理念的宣传活动,通过常规募捐、毕业募捐等活动以及慈善义工队的志愿活动,营造校园慈善氛围,培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专家视点 小小爱心屋也可以大有作为
上海师范大学慈善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张祖平教授表示,慈善爱心屋对于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感受社会温暖和促进身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运营中,除了关注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外,爱心屋还需准备大量学生普遍需求的日常用品和学习用品,如洗衣粉、牙膏、牙刷、沐浴液、练习本、笔等。此外,张祖平提到,慈善爱心屋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电脑免费租赁服务。在二手交易上,除衣物外,同学们还可以交换或捐赠二手书籍,上海大学在这方面就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二手教材的捐赠,为贫困生节约了很多费用,当然要做好书籍的消毒工作。”他说。
张祖平认为除了提供物资,缓解贫困生的生活压力外,慈善爱心屋还可以探索心理关怀项目,帮助贫困生树立乐观向上、自信开朗、热情友爱的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慈善爱心屋通过提供助学岗位或志愿者岗位,培养了大学生的管理能力,也为他们参与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大学生能力提升领域,爱心屋也可以大有作为。”张祖平说。
阅读原文
记者|陆安怡
来源|青年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