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民晚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受追捧 一半人“畅谈读书”一半人“预测未来”

2017年06月08日


  谁也没预测到今年上海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是《预测》。同样,谁都能预测到,每年的作文题又都会成为高考日里全社会热议的话题。从昨天中午语文考试结束铃响起开始,铺天盖地的作文点评和同题作文便充斥网络。特别是那些出自专家口吻的“亦真亦幻”解读,令人目不暇接又多少有些云山雾罩。


(一)评说作文情理之中


  有意思的是,就在语文开考前一天,某语文公号发出紧急呼吁,引得个别语文教育界大咖热烈呼应。他们恳请社会在7号、8号、9号三天“禁言”高考作文,理由是“作文十分重要,占70分啊!除了个别心理素质特别好的学生,多数考生出了考场就会为自己刚刚写下的文章而忐忑不安。所以请大家守护好高三学子,给他们清静,让他们的心理不受完全没有必要的干扰”。不过,貌似情真意切的呼吁,并未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同。有人直言,连家长见到跑出考场的孩子也会忍不住问一句“今天作文题目是什么”。问作文、议作文,应该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啊。

  从作文题甫一亮相,无论是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或是自媒体,几乎都开足了马力热评作文。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熟稔校史,在馆藏的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史料中,也会找到当年学生纵论社会的作文。他说,民国的基础教育并不完善,但大学的附中却是基础教育的塔尖,也可以说是大学的预科,所以,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也每每引人关注。现在的高考,其实唯一可以让全社会都来议一议的,也只有作文了,数学题难也好容易也罢,在社会上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共鸣。古代科举考试,一篇文章定命运。这么延续下来,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偏执与追捧,或许也就找到了些许“历史依据”。再则,作文不仅反映语文能力,更反映一名考生的知识面、阅读量和观察社会的广度与深度,还能检验出考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很好体现。所以,高考作文被追捧和“炒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各地作文分“两大类”


  有意思的是,对于每年的高考作文,人们的普遍关注点并不在考生们考得怎么样,而是习惯于聚焦在题目出得怎么样。也许是凑巧,记者发现今年全国各地的作文题,几乎可以分成两大类。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浙江卷《有字的书 无字的书 心灵的书》、 山东卷《24小时共享书店》,不约而同的一个“书”字,引来网友和专家纷纷点赞,认为寒窗12年的高考生,畅谈与“书”有关的话题是最贴切的了,几乎人人都可“下笔如有神”。

  另一部分题目也颇具共性。江苏卷《车》、北京卷《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全国卷一《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全国卷三《我与高考》,以及全国卷二要求的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6句诗文里选两句作文,都被认为与上海卷的《预测》有得一拼,都可以归为对未来的预测、预见的相同范畴,考查的是考生把握当代、洞悉未来的能力。

  据悉,远在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晓苏,在浏览了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后,对上海的作文题大加赞赏,引得上海命题者一阵雀跃。他说:“今年最好的作文题当属上海卷,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上海多年以来的开放、大气与时尚。‘预测’这一关键词的捕捉与确定,足以看出上海命题专家的时代眼光、哲学底蕴和文学功力。它给考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思辨空间与言说空间。能遇上这样的好题目,是考生的大幸。”



阅读原文


记者|王蔚

来源|新民晚报 6月8日 07版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