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鼓囊囊的登山软包,塞满了各种沙漠装备,为了拍摄需要,还放着两部相机,那么画箱怎么办?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美术教师周雅屏罗布泊之行前,非常纠结的事情。权衡再三,她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小小的铅笔盒。于是6天5夜的罗布泊穿越,靠着这个小小的写生铅笔盒,周雅屏给自己留下了一份“铅笔盒里的罗布泊”。







铁制的铅笔盒,塞进包里毫无压力。盒子里颜料一应俱全,盖子还能当迷你画板用。考虑到画作的收纳,我选择了水性的油画颜料,相比油性的要快干一些。
写生绘画可能比摄影需要更长的时间,我每天出发前都会问领队:“我们每次在一个地方能停留多久?”然而得到的答复始终是:“说不准。”于是,随遇而安的绘画之旅开始了:在龙城、湖心、八一泉等地,为了抢那一瞬稍纵即逝的光影,我几乎以每幅半小时的速度,用微型油画速写的方式“收藏”着戈壁、雅丹、天空、落日,还有营地周边的各种景象。



16.5*7.2CM 盐碱荒滩印象

16.5*7.2CM 龙城雅丹

16.5*7.2CM 罗布泊湖心,晨曦中的宿营地
沙漠里实在太干了,颜料干燥的速度比想象的更快!我只能躲在车里画,这样干燥时间会延长一点,笔和颜料不会干得太快;另外,洗颜料也不可能像平时那样随心所欲地冲洗颜料盘,只能用矿泉水瓶盖接一点点水,拿湿巾蘸着擦一擦,特殊环境只能因陋就简,机智应对了。
就这样,在越野车的庇护下,每天用画笔记录着罗布泊的各种美妙。微型油画描绘出我眼中的一个彩色的罗布泊:大自然是个神奇的魔术师,罗布泊的傍晚给我们呈现的色彩真是太丰富了,通透的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紫色、红色、蓝色、黄色……细微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真让人惊叹于自然美景的瞬息万变和鬼斧神工。
“铅笔盒里的罗布泊”不仅记录了我在罗布泊期间的作画场景,更是带着画中画这样的设想,将微型油画叠加在大自然的背景上拍摄,将人、画、景三位一体成为摄影的纪实新闻。在这些摄影作品中,油画成为视觉焦点,画作与背景的颜色差异又给广袤的空间带来不一样的透视感和聚焦感, 自然的不加雕琢与人类的艺术呈现,在此便惊艳定格。6天5夜的罗布泊诞生10幅铅笔盒中的微型油画,与自然背景叠加出了特殊的美感。
阅读原文
作者|周雅屏
来源|闵行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