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联合时报|童世骏:树立人民教育观 形成合理的教育文化

2018年07月13日


  为了使人民群众有美好的生活,我们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目前中国教育中最不让人满意的那些现象,很大程度上既与客观上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有关,也与主观上教育观念的不充分不平衡有关。非常重要但容易忽视的,是主观的方面,即人民对教育的理解,或者说人民的教育观。从人民的教育观的角度来考察,常常会发现以下问题:

  看上去越“满意”的教育,会不会恰恰是越偏离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美好生活的教育?尤其对特定地区而言,假如这个地区的人民只希望孩子考高分、进名校、挣高薪,而这个地区恰好财政状况很好,政府于是花很多钱来满足这种教育需求,那么,结果很可能就是应试教育越来越严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等等则越来越萎缩。

  理论上符合“美好生活”要求的教育,会不会恰恰是现实中并不让人民尤其是学生家长们“满意”的教育?比方说,有些幼儿园强调快乐教育和个性培育,不进行按理只在小学才能进行的识字算术教育,孩子们因此很高兴,但孩子们的父母们、祖父祖母们往往会不高兴,觉得他们的孩子因此就在知识教育方面“输在起跑线上”了,就无法达到他们所看重的小学的入门线了。又比方说,有些地方政府把一些普通高校改为高级职业学院,以便适应该地区的产业需求和就业需求,但报考这些学校的学生很少,公众对这样的学习评价也不高。

  许多人其实是明白何种教育是真正符合“美好生活”、真正值得人民满意的,但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会更愿意选择那种他们并不满意的教育呢?比方说,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领导同志,包括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他们在会议发言时经常说应试教育太偏、学业负担太重,批判功利教育,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却往往忙着为自己的孩子或孩子的孩子择校、拜师、领着孩子参加这个那个辅导班培训班。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人民的教育观进行适当的引导。

  对个人来说,要形成合理的教育目的,避免对教育目的进行片面理解,避免对教育机会分配只做零和理解。公允地说,“这山望着那山高”“得陇望蜀”等心态,既可以是消极的(所谓“贪得无厌”),也可以是积极的(所谓“止于至善”)。究竟属于哪种性质,一个是看所“盼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一个是看用来比较的标准在哪里。谈论教育是否让人民满意,“盼望得到的东西”自然是指教育机会或学习的机会。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我们对教育的内涵和教育的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在教育方面“贪得无厌”,也就是教育方面“止于至善”。但是,哪怕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功利主义的(即不是只承认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教育的内在价值),也并不是物质主义的(即不是只重视教育会给我们带来的物质利益或世俗好处);哪怕我们并不从零和博弈的角度去看待教育机会的分配和利用(即不是在教育机会选择时过多地受从众心理、好胜心甚至嫉妒心的支配),我们在教育观上仍然有一个重要工作,那就是处理好人生中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避免把人生过程断然分为两截,一截是目的,一截是手段,把人生的一部分(青少年)贬低为只是人生的另一部分(成年)的手段甚至代价。

  对社会来说,要形成合理的教育文化,避免加重对教育目的和教育机会的错误理解。应该承认,我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特点和赶超型发展的奋斗目标,当今世界的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全球化时代,再加上中华民族的尊师重教、尊智重贤的文化传统,使当前中国的教育需求旺盛、优质教育严重供不应求现象,具有很大的合理性甚至正当性。但是也要看到,这种教育需求所指向的,往往并不是教育对于成才而成人的内在价值,而是教育对于成才而成功的外在价值;而社会的各种形式的选择机制,则对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外在价值的追逐起了恶性助推的作用。值得欣喜的是,现在的中国,基本教育机会的供给已经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优质教育机会的供给匮乏。但同时也要看到,教育机会的“优质”是一个相对概念,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这个角度看,优质教育机会的供给可以说永远会是不足的。从常理来说,如果没有外在的压力,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如此大的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于优质教育机会的争夺,不至于长期发生激烈的零和博弈。但在当代中国,因为生活方式尤其是工作岗位的选择过分依赖于一个人是否获得优质教育机会,特别是过分依赖于一个人是否具有获得优质教育机会的外在标志——高学历文凭、名校文凭、名校的高学历文凭等,对优质教育机会的激烈的零和竞争就很容易成为一种常态,并没有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实际上越来越丰富而显得有减缓趋势。

  对社会及其管理部门来说,为了解决因为对教育目的和教育机会的错误理解而妨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事业,有必要降低社会对社会成员之择优机制与社会成员的优质教育机会之获得与否的过于紧密联系,而在择优过程中加重一个人的真才实学相对于其求学经历和文凭证书的分量。在通过有效措施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合适的社会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同时,社会及其管理部门还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大力倡导爱科学、爱劳动的社会公德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从而在改善社会的择优机制的同时,改善社会成员对择优机制的适应方式。


阅读原文


作者|童世骏(我校党委书记)

来源|联合时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