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术教育”论坛 28日在华东师大举办。此次论坛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术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和指明方向。

长三角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术教育传承和研究的专家、学者、国家级非物质传承人代表应邀出席论坛,从艺术实践、学术研究、教育规划、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共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美术教育发展大计。
本次活动由华东师大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华东师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华东师大美术学院共同主办。
随着“美育”国家战略的展开,全国各地的美育改革愈发绽放夺目光彩。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做到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以美化人、面向人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分重要。
论坛分为“嘉定竹刻的非遗保护与美术教育”、“社会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与美术教育”和“高校与非遗保护”三个阶段的研讨。华东师大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晶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围绕嘉定竹刻这一主题,展开关于“非遗”保护、美术教育、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思考和讨论,希望将非遗保护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社”美术教育一体化的建设中,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格局。
在“嘉定竹刻的非遗保护与美术教育”阶段,华东师大中华优秀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美术学院讲师寇思指出通过与非遗传人的访谈,强调“课题实践”在非遗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中小社”一起努力,要与当下的政策利好相结合,通过搭建起传统工艺企业、从业者、传承人和高校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平台,从而充分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生动力,形成多方联动、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美育新格局。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美术教研员沈琪对嘉定地区中小学的嘉定竹刻创意教学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提出如何更深入挖掘竹刻与竹文化的育人功能问题,强调嘉定竹刻的三大内涵功能定位:传承文化功能、美术门类之一的民间工艺功能以及育人载体功能,利用嘉定区不同学校的创意教学逐渐形成一系列的嘉定竹刻教学资料。
上海市嘉定竹刻传承人、嘉定竹刻名师工作室导师张伟忠不仅带来自己的竹刻作品进行展示,还从自身实践的角度出发谈到了嘉定竹刻当下面临问题:较不科学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以及较难进入高校开展课程,并提出了非遗人才应具备的相关素养。
在“社会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与美术教育”阶段,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工艺研究部副主任施远首先对文物和非遗的关系做了诠释,他用生动的例子阐释了非遗保护的重点是找到非遗的核心价值以及定期关注相关非遗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文物是非遗技术下的产物。
上海杨浦区少年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项目负责人颜慧珍分享了她在校外教育中非遗传承教育的现状与实践探索,提出从符号设计学角度出发,学习创新转化传统手工艺的新方法,以及传统手工艺与各艺术种类的跨界融合,展示了校外非遗美育基于项目的跨学科统整优秀课程。
在“高校与非遗保护”阶段,华东师大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晶教授提出换角度出发,还原物质本身去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呼吁非遗的良好发展需要创设系统的理论体系建构。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树贵从艺术与伦理的角度对嘉定竹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提议审美转向危机,为能使文化传统更好发展,应加强保护民族审美倾向。
华东师大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研究所副所长朱浒副教授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他认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对于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促进世界和平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华东师大教育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毛毅静从文献分析的角度,对我国1997年至2018年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做了系统的数据分析和知识图谱梳理绘制,并对已经开展的研究热点以及尚需要突破和完善的非遗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展望。
与会师生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千年传承,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
据悉,华东师大美术学院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打响城市文化品牌”的要求,目前已经面向全校中外师生开展了水墨手绘玲珑灯、画茧成蝶—茧画体验、刀火中的永生花—琉璃体验、薪火相承—紫砂体验、惊蛰刻竹—嘉定竹刻体验、松江顾绣体验等多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实践教育。
据透露,上海灯彩、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实践教育也即将开展,希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据悉,华东师大作为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2018年设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研究院建设至今,已携手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力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华东师大美术学院依托专业优势,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实践体验活动,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阅读原文
记者|陈静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郑海容
编审|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