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数据一出便引来热议,不少网友在网上纷纷表示“又拖后腿了,我的收入没这么高啊?”那么,人均国民总收入究竟是什么概念,它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又有什么关联?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数据包含的内容不同,反映的意义也不同。最能真实反映国民收入状况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GNI是收入概念,GDP是生产概念
针对数据的争议,国家统计局官方微信发文解读称,其实所谓人均国民总收入和人们传统理解上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是一个概念。
所谓的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简单来说,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总收入的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即GNI=GDP+来自境外的要素收入净额。从概念和核算过程看,GDP是核算GNI的基础,先核算GDP,才能核算出GNI。但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一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两个重要总量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叶德磊表示,GDP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个季度等),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指的是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从GDP和GNP的定义中可以看出,GDP的统计依据是国土原则,GNP的统计依据是国民原则。GNP衡量的是一国国民或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领土范围内或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产值,而不管这些产值的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后来,联合国等五大国际组织在1993年修订的国民账户体系(1993年SNA)中,将GNP改称为国民总收入(GNI),目的在于强调原来的GNP是一个收入概念。
划分经济体收入标准采用人均GNI
GDP和GNI虽然概念上完全不同,却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经济指标。国际社会对GDP和GNI这两个指标都非常重视,并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分别使用,帮助了解一国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在分析各国的经济增长时,一般更关注GDP;在分析各国贫富差异程度时,一般更关注GNI或者人均GNI。
例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评估各国经济总体表现时,一般都使用GDP或人均GDP;《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条约)中规定,公共债务率的上线是60%,就是将GDP作为比较的基准。联合国则根据一个国家连续6年的GNI和人均GNI来决定该国的联合国常规会费,世界银行将人均GNI作为划分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经济体的标准。
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国民总收入小于等于102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26-3995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2996-12375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大于12375美元为高收入国家。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居民生活水平
对于大部分职工群体,更能直接反映他们收入情况的数据是哪个呢?
对此,叶德磊指出,如果要了解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最能真实反应国民的收入状况的数据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据统计行业相关人士透露,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据介绍,在这其中,工资性收入包括职工从工作单位获取的工资、奖金等;经营性收入是指从事生产经营、商业买卖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等;财产性收入则包括利息、租金、专利等收入;转移性收入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报销医疗费等。
有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不到60%。国家统计局指出,事实上,改革开放40年来,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工资收入比重下降,经营、财产收入比重提高。
据了解,改革开放初期,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绝对主体,但随着市场主体增多、实物分配货币化以及政府转移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收入比重下降。数据显示,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职工工资及得自单位的其他收入合计为322元,占城镇居民收入比重为93.8%。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201元,比1978年年均增长11.5%;占比为61.0%,比1978年下降32.8个百分点,但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GNI是从收入分配角度核算,反映初次分配的收入,而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是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指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4151美元,这个数字是远低于人均国民总收入9732美元的。大量网友所谓的“拖后腿”言论,其实是混淆了两个不同的概念。
叶德磊指出,人均GDP或者人均GNI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础。“一般来说,只有人均GDP或者人均GNI提高了,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可能提高。但如果税收过高或者收入分配结构不够合理,人均GDP或者人均GNI即使提高了,人均可支配收入未必会相应提高。这种情况下,减税或者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可以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才是引起国民消费支出变化的直接原因。”
阅读原文
记者丨邵未来
来源丨劳动报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