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生,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劳模,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荣誉博士。 他长期从事光学频率精密控制的研究和应聘为国际频率控制会议(IFCS)节目委员会成员。
曾应聘为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际计量局高级研究员、中国计量科学院高级顾问、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和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际拉比奖 (IEEEIFCS 颁发)的获得者,是我国目前唯一获得拉比奖的科学家.2005年应邀参加了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他的主要成果被诺贝尔物理奖演讲报告引用和重点介绍。

都说幸运是留给努力奋斗的人的,马龙生身体力行证明了这一点。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从未停止过对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的研究。
一颗感恩心: 我们不会忘记国家的培养
初见马龙生,穿着朴素,看上去特别和蔼可亲。采访中,他一直都在反复强调感恩国家的培养,感恩学校给予的机遇, 感恩前辈的引路和同事的帮助:“在科学生活中能走到这一步,校长、教研室的前辈和同事、改革开放的作用都至关重要。并且,对于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面 的自己,爱人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
“在国家助学金和众人的帮助下,马龙生于1958年艰难地读完了高中,考入当时不收学费和饭费的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在物理系一直工作到现在。90年代,实验室创始人郑一善老先生与国际顶尖的学者——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的肖洛教授建立了联系,因此,马龙生结识了 其他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
当年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马龙生还参加了教育部第一批出国的考试,原本学俄语的他为了应试,在妻子的帮助下开始自学英语。教育部指派他去法国,但是校长认为去美国更有助于提高他的学术水平,于是亲自去和教育部沟通,帮助马龙生转到美国学习进修,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机遇。在采访时他提及:“我们不会忘记 国家对我们的培养,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国家的诞生,我们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强大。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经济还很困难,能拨出经费选排我们出国学习是很不容易的,学成后当然要回来。”
一颗执着心: 研制我国第一台 “光梳”
80年代开始,马龙生的研究方向从传统的光谱转向激光光谱。问他是如何对光谱研究感兴趣并且如此执着热爱的,他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对科学技术、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都很重要。”
在马龙生的科研成果中有一项名为光学频率梳,简称为光梳,顾名思义就是一把测量光学频率的尺。光梳诞生于90年代末,是一项革命性的测量仪器,2000年后,马龙生在国内极力推动光梳的研制工作。一开始很多人不能理解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学校相关部门的 支持下,他与同事毕老师合作建成了我国第一台光梳。马龙生回忆:“当时,这个仪器在国际上刚研制出来,还没有一个国家将光梳搬出国门。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先后将 它搬到了设在欧洲的国际计量局和美国计量局。通过比较,被评价为当时世界最好的四台光梳之一”。
在2005年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马龙生夫妇应邀到场。获奖者在做演讲报告时,将马龙生小组的科研文章制成投影片做重点介绍,并指出这项比对研究是由马龙生 等人完成的。此举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颗平常心: 做实验可以忘掉很多琐碎的事
采访的过程中,马龙生给我的印象是有些腼腆的,不喜欢过于夸张地去讲述自己的经历。只有陈述科研成果的时候,我能实实在在地在这位学者的眼光中看到热情和自信。
每天面对复杂的数据和冗长的公式,物理科学研究 工作肯定是枯燥无味的,遇到了各种困难或是得不出成 果时会有挫折感,马龙生排解情绪的方式依旧还是做实验:“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做实验,做实验可以忘掉很多琐碎的事情。最困难的时候挺一下,也许就要成功了”。
现在,年近八旬的马龙生依旧在科研第一线努力奋斗着,盼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研究领域。他说:“我们的高铁、飞机、空间技术都离不开时间和距离的精密测量,激光做好后可以做非常精确的钟,目前是以微波来定义一秒有多长,不久的将来有可能用光波来定义一秒有多长。他相信这个目标终将会达成:“为了这件事情,科学家们已经为此准 备了几十年,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证明光钟与微波钟相 比较有更高的精度,它在100亿年产生的误差可以小于一 秒。钟精确以后不仅可以提高时间、距离和位置的测量精度,还能为精密测量物理提供新的技术路线。 虽然是基础 研究, 但它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阅读原文
来源丨劳动报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