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媒体关注丨校园劳动者温暖“嵌入”华东师大育人大课堂

2019年12月25日


“这枚饺子手法轻巧、褶皱细腻、精致均匀,堪称‘最美饺子王’。”冬至来临,华东师范大学的食堂里却暖意融融。食堂大厨刘玉红化身“评委”“专家”,热情介绍饺子的由来、做法和寓意。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光华书院冬至包饺子活动的一个侧影。两所学院328名学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有的甚至远离祖国,却在师大校园里找到了暖意,从平凡劳动者身上寻觅到了“劳动”的意趣。

实际上,每逢中秋、冬至、春节等传统节庆,华东师大学生总会走进一个特殊的“课堂”——食堂,与厨师、宿管、保洁人员一起动手,自制馅料、亲手制作、享用美食。在浓郁、欢快的集体氛围中,共同为“劳动”喝彩。

“在家时父母会为我们准备餐食,在学校大多也是吃食堂,有些甚至点外卖,我们‘00后’很难有机会自己动手给自己做饭吃。”2019级西班牙语专业的陈青凡是第一次离家过冬至,也是第一次包冬至饺子,“即便不那么好看、精致,也是属于我的劳动‘产出’。”来自韩国的留学生全誉彬在活动前还不懂“饺子”的含义,现在他不仅学会了包饺子,还从中国同学那里听说了“更岁交子,团圆福禄”的含义,“我觉得很神奇,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中国’体验”。

食堂变“课堂”,厨师变“导师”,劳动变“乐趣”,这是华东师范大学育人的新尝试、新探索。“从没想到我也会成为一名‘导师’,从没想到教学生劳动也是一门‘学问’,更没想到成为校园‘网红’。”得到了学生频繁“点赞”“刷屏”的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厨刘玉红这样告诉记者,“如果同学们能在简单劳动中体会到幸福,我们的工作就值了!”

据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介绍道,近年来书院持续探索以社区制为依托,将劳动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体系。目前,大夏书院正通过“探寻身边平凡劳动者计划”“时代工匠的平凡路”等活动,将校园平凡劳动者“推”到学生身边,“推”进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创造劳动,从简单可触、人人可及的劳动中体味获得感与幸福感。



阅读原文


记者丨金寒草

来源丨上海教育新闻网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


其他媒体阅读:

青春上海|食堂变“课堂”,厨师变“导师”,沪上高校“食育”出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