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6日,华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教授应中国国际电视台邀请,参加当晚“欣视点”(The Point with Liu Xin)节目,就全球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东亚模式发表看法。


陈弘认为,就全球新冠疫情暴发的走势来看,病毒在大多数国家的暴发起先都十分突兀,因此疑似、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呈剧增态势。各国对疫情的迅疾发展往往缺乏准备,最初反应迟滞。
然而在疫情最初猛烈暴发后,中国、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几乎立刻制定出果断的措施。这些东亚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断然采取限制性手段,而民众大多遵从这些合理的措施,愿意为集体的利益舍弃个人暂时的自由。然而在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不少人却公开挑战和无视权威与法律法规。

陈弘分析道:儒家思想中的集体主义起了重要作用。在攸关生死的危机发生时,这种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这些国家及其人民应对紧急状况的态度和方法。
对于西方国家不少人拒绝戴口罩的情况,陈弘指出,有些人也许把这种拒绝采取自我保护的行为归咎于文化差异,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在疫病横行的时期,戴与不戴口罩并非一个自由选择,不能等同于喝茶还是喝咖啡,喝中国白酒还是苏格兰威士忌这样的选择,这不是个人自由选择,而是关系到生与死的问题。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错误的文化思维理应被坚决摒弃。在中国,人们也在对固有的文化习惯作出改变。例如,人们现在倡导分食制,劝导大家放弃传统的共餐习惯,要么分餐,要么使用公筷,这样的良好的习惯正是吸取了西方文化中好的方面。陈弘问道,那么,面对新冠病毒,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西方民众就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改变吗?坚持所谓个性化和文化特点,坚持坏的文化习惯,这种固执明显是错误的。

科学和常识证明,戴口罩可以有效地保护人们免受细菌、病毒和其他致病因素的伤害。陈弘提出,西方的媒体、舆论领袖和其他公众人物应该振臂呼吁和鼓励人们改变思维定势。在病毒流行的时候,欧美国家某些人们还在坚持拥抱和吻面礼,这明显是不卫生的习惯,理应放弃。我们需要的是理性而非坚持所谓文化差异。
在疫情面前,一些国家的政府如果应对及时,会被指责过于草率;如果暂时观望,则会被批评应对迟缓。对此,陈弘认为,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让所有人满意。在危机面前,有关当局必须清楚,最重要的决不是取悦一部分民众,而在于果断应对。人民期待政府部门的领导作用,期待政府部门的决断,我们需要的是当机立断的决策,犹豫和迟疑只可能带来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陈弘认为,中国领导人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我们进行的是一场人民战争。这不是演习,不是电脑模拟的沙盘操演,不是我们所说的“纸上谈兵”。这是一场真真实实的战争,攸关成千上万人的生死。
陈弘说:“我认为,为了不让病毒继续肆虐,各国政府不应该过度关注某些社会舆论,而应集中力量战胜病毒”。
本期“欣视点”节目由李秋媛主持,节目嘉宾除陈弘教授外,还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荣鹰副院长。

阅读原文
(陈弘和荣鹰的谈话部分从第16分钟开始)
来源丨中国国际电视台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