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中教华影全国校园电影院线拍摄的高校思政课建设巡礼影片——纪录电影《一堂思政课》于2020年2月25日正式上线。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一周年之际,《一堂思政课》概念片于3月18日正式上线。
一堂思政课,一次思想的引领,一份力量的传递。

闫方洁:因信仰站上讲台,用“真心”守护信仰——参与《一堂思政课》拍摄有感

2019年一个炎热的夏天,正在台北闲游的我接到了一个微信,大概内容是说,教育部社科司将指导中教华影拍摄一部关于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纪录片,我是其中一个要被拍摄的老师。如果不是学院领导发来的微信,我大概率会认为这是一条诈骗信息。一来是自己的入选让我深感不安,面对太多优秀的前辈和同行,我诚惶诚恐;二来,从2009年入行至今我深切地感受到,这大概是思政课老师的“黄金时代”,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但这种重视一时又让我倍感压力。
然而,不到一刻钟的时间,我就决心一定要把握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且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因为这不是为我自己而“战”。在我十年的思政课教师生涯中,我和我的同行们几乎时刻都能感受到来自他人“异样”的眼光,因为在社会上包括知识界的很多人看来,“老师”前面加上“思政课”三个字就有点意味深长了。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思政课老师无非就是向学生灌输一种政治立场,谈到思政课他们想到的马上就是“说教”“枯燥”等等。事实上,这里面充满了误解和偏见。在我不长不短的从教经历中,我遇到过太多可亲、可爱、可敬的同行,他们睿智且正直,活泼又有趣,深受学生的喜欢;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甚至90后逐渐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他们给思政课带来了全新的气象。我想这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用影像的方式向人们展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群像,展示新时代思政课的精气神。
在导演前期采访和拍摄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思考,我要向人们展现思政老师的何种面向,或者说对于思政老师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前思后想锁定了两个字“信仰”。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过一句话,“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我清楚地记得,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尽管经常会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质疑和误解,但我还是在思政课讲台上坚定地站着,一站十年,激情依然,因为从一开始我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信仰。就像我在纪录片中所说的那样,让我觉得很开心且很幸运的事情是,我的信仰和整个国家的执政党的信仰是一致的。
信仰,似乎总是有一种让人抓不到的感觉。对我个人而言,信仰就是一种可以让人获得持久、坚定的力量的东西。例如,很多人可能会去宗教中寻找信仰,宗教可以在情感上给一些人以慰藉,从这个层面上说宗教信仰的合理性不可否认。但对我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我的信仰,这绝非一种自我标榜或者自我感动,而是因为我可以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切切实实获得一种由理性所赋予的勇敢且坚定的力量。暂且放下宏大的历史规律不谈,即使对于微观的个人生活来说,马克思主义也会给我这种力量。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实践的意义,而实践就是人们不断地改造世界的过程。所有的事物都是在改造世界的现实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绝不会在困难的面前迷失方向,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不停地去改造既定条件创造一个合乎目的的未来,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因此,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我的信仰,是源自理性的力量。当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我是在为自己的信仰布道,也是在为国家的信仰布道,仔细想想,这是一件多么幸福也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情。
归根到底,我认为对于思政课老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 “真信”,这里的“真信”是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两面人”,容不下丝毫的“不得不信”、“似信非信”或“微信”。如果教师是带着信仰站在讲台上,那么就会散发出一种无形的魅力和气场,从而潜移默化、掷地有声地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同时,“真信”的另外一层意义则在于,它可以确立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而这种使命感会使自觉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内化成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真信”只是成为一个好思政课教师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除“真信”之外,思政课老师还需要做到“真懂”“真爱”,唯有“三昧真火”方能使思政课老师百炼成钢。
“真懂”就是要真的懂马克思主义,真的懂社会主义,真的懂现时代中国的问题与任务。如果老师做不到真懂,只知其一、一知半解,仅仅靠一腔使命感站在讲台上,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教师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科学性原则,要通过沉淀的理性向学生展现马克思主义的逻辑魅力,通过剥茧抽丝的分析向学生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做不到真懂,就不是称职的思政课教师,做不到真懂,思政课往往会沦为说教课、灌输课。因此,在我看来,提升教学吸引力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思政课老师必须夯实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只有真懂才能讲真话,才得以在面对学生的问题的时候,既能做到理直气壮地守住立场,又能逻辑缜密地以理服人,才能不卑不亢、从容地站稳讲台。
“真爱”就是要真的关心学生,要做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总书记强调,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育人是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真爱”意味着,面对学生的重大疑惑,教师要敢于定论,用有力有据的论证直击困扰学生的困惑点,帮助他们扫清成长路上的障碍。“真爱”意味着,思政课不是“唯知识型”课堂,它充满了观点的引领、价值的塑造和情感的交融。更重要的是,“真爱”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以内容优质、形式合适的教学供给精准对接学生的精神需求。
在拍摄记录片的过程中,我和导演反复沟通,最后成片中有很多我深入学生的文化生活,以及和学生一起走到街头探究“流行”的哲学本质的镜头。因为我始终认为,学生听了思政课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而是要使我们讲的道理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这才是对学生最大的关爱。我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会接受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又认为它是抽象的,会接受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但又认为它是空洞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让马克思主义接地气,让马克思主义说家常话,找到马克思主义与日常生活的连接点,把马克思主义拉回学生身边,把理论讲鲜活,做到“浅入”而“深出”。
总之,参与到《一堂思政课》的拍摄,对我而言,是人生中一件鲜有而难得的事情,我大概会永远记得它。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到了很多优秀的同行,我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或许也成功地改变了一些人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借着拍摄《一堂思政课》的机会,我对自己十年来的职业生涯进行了一次系统梳理与反思。我因信仰而站上思政课堂,也愿意继续用“真信”“真懂”和“真爱”的“三昧真火”守护自己的信仰,点亮青年的信仰之光。用我在纪录片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会给学生埋下一颗力量的、希望的种子,这就是一个好的思政课老师可以做的事情。
师生观影收获多 他/她们有话说:
华中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 刘倩:闫方洁老师说,思政课应该成为一盏灯,引导学生的成长。的确如此,“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贯穿我们的学习生涯,不断地带领着我们构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思政课是一盏明灯,引导着学生的不断成长。《一堂思政课》中,给我们展示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使思政课更接地气,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求,在保证思政课本质属性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去契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在不断推进形式的多元化的基础上,保持教学内容的深刻性。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 李雪怡:华东师范大学的闫方洁老师被同学们评价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最可爱的老师”。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思政老师,闫老师深知当代的青年需要的不仅是传统严谨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生活的深度结合。正如闫老师所说:“最高深的哲学都是来自对生活的思考。”想要了解当今青年的思想动态,就需要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结合社会热点,在学生的兴趣中寻找隐含青年一代的精神需求。“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邢靖懿:华东师大闫方洁老师谈到如何让这些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担当者时说道:“需要思政课教师成为一盏指路的燃灯,不断修炼自己的理论功底,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引导学生成为价值引领者和情感反思者,让思想的魅力和真理的力量熠熠生辉。”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以情感人,用一番热情传播家国愿景、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感染、激励、引导学生们拥有家国情怀的使命担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吸取养分、丰富思想。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马艳华:华东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闫方洁在影片中说,“最高深的哲学是对生活的思考”,一堂好的思政课需要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生活需求与精神世界。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哪怕只有一句话能够打动学生,能够让他们有所改变,那就是成功的。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堂好的思政课是信仰的传递,为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为了炼就一堂好的思政课,需要从方方面面下功夫,厚植理论,结合实际,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林颐:“幸好我个人的信仰和国家的信仰是一致的。”这是《一堂思政课》中华东师范大学闫方洁老师铿锵有力的一句话,也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话语。而“信仰”一词也是这部电影中“出场率”很高的词语,我想,这应该也是众多思政课教师课堂上“出场”次数最多的词语。
只有思政课教师自身做到“在马言马、在马研马、在马爱马、在马信马”,才能在实际行动中给学生们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 陈武:观看完《一堂思政课》影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思政课是讲理论深度,讲情感共鸣,也讲责任担当的课程。青年时代是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理念激荡变化的时代,个性张扬多彩,因此思政课老师了解学生所需才能有的放矢,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闫方洁老师说道:“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转变思路、坚守阵地,帮助学生们扣好人生中第一颗扣子,思政课应该这样讲。”
北京科技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王孟玥:华东师大的闫方洁老师从学生日常感兴趣的文化,娱乐等方面深入思考,深度挖掘青年一代的精神需求,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更应该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塑造正确的政治信仰,真正担负起青年一代的责任和担当。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李轶琛:《一堂思政课》整部影片给我巨大冲击和深刻的思考,影片中各位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话语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华东师范大学的闫方洁老师鼓励学生要用理性的态度讲科学,要在学习中逐渐摒弃对马克思主义非理性的态度,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南开大学 张兆涵:看完《一堂思政课》后,思政课教师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令人崇敬,也让我感受到在当代一个思政教师的不易,既要为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又要教他们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闫方洁,她主张用理论回应现实,密切关注当下青年学生的兴趣点与精神需求,努力在思想上跟上学生的脚步,不断丰富自我阅历,提升随机应变的能力,主张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思政课带给学生的是细水长流般的改变,正是每一位思政教师所坚守的,他们奋战在教学一线,兢兢业业,甘为人梯。
阅读原文
来源丨全国校园电影院线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