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丨赵路平 王婷 周晗:《觉醒年代》为历史和观众构建心理链接

2021年03月28日


  继《大江大河》《山海情》等主旋律影视剧热播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觉醒年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一路领跑各大卫视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榜单,实现收视、口碑双丰收。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不仅尽可能地忠于历史、还原历史,也通过诸多话题、桥段、细节、人物语言等方面的设计,努力与百年后的观众建立心理链接,引发观众在观剧时的共鸣感和代入性。



剧本创作:唯物史观下的当代创新表达


  “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在内容创作中,主旋律电视剧作品要打破以往“严肃老套、教条说理”的刻板印象,就应以唯物史观作为创作指导,在此基础上考虑当下青年群体的文化偏好、媒介接收与审美习惯,坚持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觉醒年代》以《新青年》杂志为线索串联历史事件、人物与思想,形成了一部脉络清晰、剧情丰满、节奏紧凑的艺术佳作。

  该剧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再现式描摹,并与现实形成呼应,赋予作品丰富的“当代性”特色。首先,在主题上,《觉醒年代》不拘泥于讲述传统的建党历史,而是挑战难点,重点展现了百年前中国一代新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觉醒之路,以文化精神为主的“软历史”描述削弱了“硬历史”的说教感;其次,在场景描绘上,历史的真实性再现与艺术的现代化表达有机结合,重建了一系列艺术化的场景,呈现出具有当代审美意味的镜头语言;最后,在情感线索上,穿插了亲情、友情、爱情等感情线,例如,通过讲述陈独秀与儿子的对立冲突、与友人的相惜相知、与爱人的相濡以沫,构建出一个有血有肉、为国为民的新文化革命者形象,为历史剧增添了许多人情味。

  《觉醒年代》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叙事方式,通过将历史人物、事件的具体化、形象化、符号化和故事化,强化了人们的心理体验,丰富了人们的联想,贴合当代青年人在更高层次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内在需求。


人物塑造:宏大历史中的人物群像刻画


  《觉醒年代》抒写时代与刻画人物水乳交融,全景式描绘了“多元归一”式的历史人物群像。通过对中国积贫积弱时期的各种历史人物故事的深度挖掘,既彰显人物高光时刻,也不避讳人物家庭生活或性格的瑕疵,从而塑造出一幅真实、生动、饱满、鲜活的时代人物图谱。该剧跳出了以往历史作品对人物简单扁平的概念性、定性式、脸谱化解读,通过真实历史细节的还原,全方位、立体化地表现了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不仅为其注入了新的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也将评价人物的权力交给了观众。剧中的每个人物身上既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该剧还非常注重人物的“现代感”,巧妙运用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的文化链接增强了观众观看时的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一种“自己人效应”。


叙事策略:宏观叙事逻辑下的微观深描


  《觉醒年代》将宏观历史的叙事融入对微观人物的描摹中,将个体的命运、个体之间的冲突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相结合。“全剧设置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建党’的历史叙事主线”,对于历史的叙事详略得当,通过大量饱含隐喻意味的事物来过渡时空,如宣统皇帝退位时黄色的龙旗被群众直接踩到脚下,比起直叙式的阐述,这种起承转合更能打动观众。全剧还通过制造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使得剧情跌宕起伏,激发观众的共情心理。《觉醒年代》设置了一条人物情感主线和两条副线,立体化的故事线使得人物之间的冲突明朗化、戏剧化。这种叙事策略既让观众身临其境,也完成了创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


视听语言:美学定位下的多重感官享受


  《觉醒年代》在注重剧本创作、人物塑造的同时,综合运用艺术的视听语言,既提升了剧情的观赏价值,也升华了该剧的思辨价值。

  一方面,大量的对称、中心式构图,兼具质感和诗意的空镜头,渲染氛围的背景音乐以及不断变换的镜头节奏,突破了历史正剧晦涩、沉重的标签桎梏,也更加符合当下观众的视听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在推动情节发展或表现人物时,《觉醒年代》对蒙太奇手法,尤其是隐喻蒙太奇的娴熟运用,让故事表达出了翻倍的信息量。以毛润之的出场为例,疾风骤雨的长沙街头,行色匆匆的路人、匍匐进食的乞丐、高头大马上的军官接连入境,伴随着“卖孩子”的吆喝声,坐在车上吃汉堡的富家少爷和雨中等待买主的哭泣女孩形成强烈的对比,充满张力的镜头画面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和社会人物的精神状态,仅仅一分半的浓缩镜头即传达出让人反复琢磨回味的细节与立意。有网友评价:“我真的太喜欢《觉醒年代》里润之出场这一段了。这一段我来回看了好几遍。他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如光般耀眼!”


影视制作:严谨工整真实再现历史原貌


  《觉醒年代》的另一特色是严谨考究的影片制作。

  首先,是空间环境的真实性,“剧中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杂志社的纸张,大到那个年代的建筑、外交部的陈设,都力求真实再现,甚至,剧中出现的北大红楼,都是按照1:1.2的比例复刻的原版”;其次,是时代气质的真实感,如剧中频频出现的鞠躬礼和拱手礼,寒暄时互称对方表字等细节,再现了真实的时代风貌,也让不少年轻人在弹幕中感慨“受教良多”;此外,在甄选角色演员时,“相较于演员外形,《觉醒年代》更看重演员精神上是否契合剧本所要表达的角色塑造,不拘泥于‘形似’,做到了‘神似’与‘形似’的辩证统一”。纵观该剧,诸如上述严谨而工整的细节随处可见,累积的细节则形成了《觉醒年代》不同于其他同类作品的个性气质。

  总体而言,《觉醒年代》不仅在制作上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很好地平衡了作品在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写实与写意、群体与个体以及虚实、主次、详略上的关系,更契合了当下的社会心理,符合公众的审美期待,给观众带来认知与情感上的双重享受。

  近年来,《大江大河》《山海情》等主旋律影视剧受到公众追捧,除了创作者自身的不懈努力外,主流价值观的发展、壮大为其回归铺平了道路,对党和国家、民族的热爱、认同与责任感、归属感则为其繁荣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青年群体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向青年群体传达历史事实,使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是主旋律影视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所在。


阅读原文


作者赵路平 王婷 周晗(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