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澎湃新闻丨【懂点心理学】种族歧视的心理成因:我们离理想中的“动物城”有多远?

2020年06月05日


  “I can’t breathe.(我无法呼吸)”这句话像是一把刻刀,把痛苦和无奈刻在了多少人的心头。

  当地时间5月25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依德遭暴力执法后死亡。以此事件为导火索,美国爆发了大规模抗议,种族歧视话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你是否曾想过,群体间的偏见和歧视究竟从何而来?


6月1日,民众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抗议警察暴力执法。图/ 新华社


1偏见与刻板印象


  要谈论偏见,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刻板印象(stereotype)这一概念。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往往是一概而论的。刻板印象的产生是因为个体需要节省认知资源、增加价值评价的稳定性。通俗来讲,我们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把各个群体分门别类,以方便识记,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和相对理性的做法。比如,我们看到老虎拔腿就跑,是因为我们认为老虎都是危险的,这是帮助我们做出快速判断的依据。

  然而,这种依据可能常常不准确。比如,穿着格子衬衫和牛仔裤、顶着“地中海”发型的人并不一定是一名程序员,也可能是一位心理学工作者。由此我们知道,刻板印象本身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偏见,简单来讲却是一种对“外群体”带有的负性的刻板印象。


2偏见和歧视是如何产生的


  偏见往往针对外群体产生,比如白人对黑人的种族偏见,男性对女性的性别偏见等。这是因为基于种族中心主义的内群体偏爱,使个体赋予群体内成员更高的价值,群际间的竞争使个体倾向于贬低外群体成员的价值。

  应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呢?我们可以从动机的角度来谈。

  偏见来源于古时人类的生存繁衍和族群纷争。进化心理学曾指出,男性和女性在外族男性入侵时,会遭遇不同的损失和风险,因此也有着不同的应对模式。而这种应对上的差异,形成了男女外群体歧视不同的动机根源。男性因为在配偶的竞争中承担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往往会采取更加主动、具有支配性的行为,也更多扮演着入侵者和守卫者的角色。随着时代的演变,男性往往是种族偏见的首要目标,这种侵略行为也会强化男性的种族偏见;而对于女性而言,往往是因为恐惧、尤其是对性侵犯行为的恐惧,塑造了她们的种族偏见。

  当两个群体靠着威胁和被威胁的关系维系,在具有对抗性的气氛中,个体的小诉求需要寄托在群体的行动中得以满足,个人就会对本族产生更强烈的群体归属感,会认为本族的小伙子都精神抖擞、气宇轩昂,看外族的人都萎靡不振、没精打采,外群体偏见也由此诞生。

  同时,偏见还具有很强的压迫性,往往体现在优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压制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一个群体的人数远多于另一个群体时,他们就可以轻松地控制舆论,“毫无顾忌地说另一个群体的坏话”。


图/unsplash


  如果说偏见在前辈的血液中就已经开始流淌,不断演化成为今天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对弱势群体的歧视等,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将责任归于历史。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影响偏见和歧视的因素。

  Mutz(1998)认为,媒体在传播关于他人怎么做或如何想的信息时 (descriptive norm) 非常成功。Bandura(2004)认为,媒体在传播教导人们该怎样做的信息时(prescriptive norm) 最有影响力。当媒体致力于以专业的职业态度呈现事件的事实、并秉持着多元文化价值观传播观点时,会对社会上的歧视现象有缓和作用。但是如果媒体的报道建立在虚假信息之上,歧视之风只会越吹越歪。当然,学校、公司等机构中的不公平制度依旧存在,一些带有歧视意味的传统习俗仍然盛行,它们既是歧视的体现,也会反过来助力歧视的产生。 


3《疯狂动物城》与美国社会


  此次骚乱反映了美国司法系统中存在的偏见和歧视。尽管公开的种族歧视在美国是不合法的,但是内隐种族歧视(implicit racial discrimination)却很常见。警方在执法时更倾向针对黑人,法官在判刑时也会对黑人更残酷。

  美国公共宗教研究所的调查显示,非裔男性的被监禁率比白人男性高5.9倍,非裔女性的被监禁率比白人女性高2.1倍;非裔仅占美国人口的约13%,却占联邦和各州囚犯总数的36%。美国量刑委员会研究发现,针对同样罪行,非裔男性犯人刑期平均比白人男性犯人高出19.1%。


图/unsplash


  从历史角度来看,美国对黑人奴役的历史形成了种族歧视的根源。尽管奴隶制度早已被废除,但美国早期种族隔离式的教育环境,使得黑人学生与白人学生间的学业鸿沟依然普遍存在。

  美国社会大部分的财富和政治权利仍稳稳掌握在白人手中,歧视性法律、政策的实施,限制和损害了黑人的发展。而此次事件只是一根导火索,加速了长期被压制、遭受不公对待的黑人种族的发声,他们希望能够被当权者看到并重视,希望不公的体制能发生转变。

  几年前的一部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就是一则反对偏见和歧视的寓言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世界中,兔子朱迪从小就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惩恶扬善的刑警,她凭借着智慧和努力,成功地从警校毕业,进入疯狂动物城警察局工作,殊不知这里却是大型肉食类动物的领地。


《疯狂动物城》电影海报 图/ 豆瓣


  朱迪是第一只、也是唯一的小型食草类动物,她误打误撞地接手了寻找失踪的水獭先生的任务,机缘巧合下与狐狸尼克联手破案,揭露了一个隐藏在疯狂动物城中的惊天秘密。在破案过程中,朱迪逐渐放下对狐狸和其他食肉动物的偏见,消除误会,与尼克成为了最佳拍档。

  在这样一个所谓“乌托邦”的社会里,也存在着各种偏见和歧视。动物们对狐狸尼克有偏见,认为狐狸生性狡猾;对兔子朱迪有偏见,并不认为柔弱的兔子能够成为一名警察;对肉食动物更是视为仇敌,认为发狂、野蛮化是源于肉食动物的本能。回到现实世界,这些遭受歧视的黑人何尝不是《疯狂动物城》中的肉食动物的真实写照。 


4结语


  面对偏见和歧视,我们是否只能坐以待毙?人的本能就是给他人分类、贴标签,本能固然执着,却并非不可战胜。

  《疯狂动物城》中,事件的真相最终揭晓,动物们摒弃偏见,动物城又成为了和谐共存的美好世界。而我们也需要以更平等、更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民族,建立多元文化的认同感、共同利益的认同感。这不仅是美国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多元文化大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群体需要关注的议题。


阅读原文


作者吕珂 石睿思 曾照轩(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本科生

来源丨澎湃新闻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