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是黑格尔诞辰250周年的纪念日,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让人类第一次自觉地把自己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思考。在今天,我们如何重新审视黑格尔的哲学?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陈立新:充满着现实关切
中国哲学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对黑格尔并不陌生。但是,黑格尔哲学的当代意义是否被充分认识并发挥出来,却难以轻松给予肯定的回答。在国外,黑格尔曾经一再被不公平地看待,同时又经历了多次“复活”的热潮。而中国哲学界晚近出现的轻视甚至否定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所反映的恰恰是这些研究者本人的轻薄认知。我们十分认同恩格斯的一个判断:像黑格尔哲学这样对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鸿篇巨制,费尔巴哈轻易地将它弃之一旁,其结果也恰恰是自己而不是黑格尔被挤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我们不能效法费尔巴哈,而应该像马克思那样,先承认自己是这位伟大哲学家的“学生”,深谙其要义与精髓,并从时代发展的实际问题出发,将它继续推向前进。
吴晓明教授的新著《黑格尔的哲学遗产》,以坚实可靠的文本解读为基础,在思想史互文语境中展开讨论,字里行间充满着现实关切的价值取向,毋庸置疑是从马克思存在论原则出发把握黑格尔思想之当代意义的精品力作。
《黑格尔的哲学遗产》深刻地阐述了黑格尔“划时代的历史观”何以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直接的理论前提”。作者认为,黑格尔把“现实”理解为本质与实存的统一,并论证了“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如何表明自身为“必然性”,从而史无前例地将“历史性”原则引进到“现实”的概念中,如此构成了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批判地占有了黑格尔这一伟大变革的成果,首创了唯物史观。全部问题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牢牢地抓住了康德和费希特未曾达到、费尔巴哈却再度丧失、只是被黑格尔置于哲学中的现实概念和现实领域。当然,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决定性分野在于:当黑格尔把客观精神即社会现实领域的本质性导回到绝对精神之中时,马克思则将这种本质性建基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之中。换句话说,黑格尔的现实概念是以绝对精神为本质根据和基础定向的,现实归根到底乃是理念;马克思的现实概念则是以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为本质根据和基础定向的,现实归根到底是围绕着生产方式的变动结构而展开的。
《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另一重大学术成就,是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从黑格尔辩证法的劳动主题引申出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和存在方式问题,明确提出劳动主题在哲学上的真正展开以及劳动原理之上升到原则高度的表达,是黑格尔整部《现象学》乃至整个黑格尔哲学之隐秘的思想精髓。学术界皆认可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的最大成果,但对于究竟如何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如何真正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等具体问题,则有不同的判断和看法。作者指出,马克思首度洞察并彻底澄清了黑格尔辩证法-劳动主题的意义领域,通过对这个领域的重新占有开辟出了一条导向存在论基础变革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当黑格尔哲学的本体论基础被证明是神秘化的思辨幻觉而需要被解构清除的时候,黑格尔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被实质性地保留下来。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哲学遗产》立足于马克思的存在论原则高度,已然把视线指向了现实生活世界,引导读者在现实的人的社会存在中把握和体会辩证法的真谛。
在彰显黑格尔“划时代的历史观”和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劳动主题之外,《黑格尔的哲学遗产》更重视通过批判地占有黑格尔思想的积极成果,解构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幻象,推动哲学直面当今时代的现实问题,从主观思想中突围而重启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通过作者的解读,我们可以简明扼要地把握这种形式主义学术或主观思想的基本特征,亦即,只是把一般原则抽象地运用于任何内容之上,使真正的内容即实体性内容消失得无影无踪;而黑格尔力图瓦解“外在反思”而超越主观思想,坚持把主观思想的本质性导回到以客观精神为活动领域的社会现实之中。
《黑格尔的哲学遗产》的分析视线不是仅仅停留在方法论层面,而是深入问题的存在论基础之中。正是洞见到黑格尔在对形式主义学术和主观主义思想的批判中所遗留下来的巨大财富,作者创造性地发掘了黑格尔的客观思想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中所共同具有的社会-历史观点,创造性地把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所断言的马克思深入于其中的“历史的本质性那一度”指证为“社会现实”的发现与开启,为当今中国的哲学学术担负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注入强劲的动力。
正如《黑格尔的哲学遗产》所指出的,在黑格尔之后,让哲学疏离现实的任何做法,都将成为一个时代错误。马克思明确提出,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都要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经过马克思的改造,把握和阐明社会现实,走进时代深处,成为哲学能否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参与当今时代问题,倾听时代呼声,责无旁贷,而我想,这也正是《黑格尔的哲学遗产》一书对学界同仁的吁请和期待。
姜佑福:“黑格尔化”的论述
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的著作《黑格尔的哲学遗产》日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可以说是当今中国哲学界的一件大事。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对黑格尔本人的最好纪念,它同时对于我们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进而深入而准确地把握我们的时代精神,促使当代中国学术在整体上走向理论和思想的自觉自立,大有裨益。
在当代语境中重估“黑格尔的哲学遗产”,是全书的主旨所在。这一“哲学遗产”,从消极的或否定性的意义来说,主要体现为对主观精神或主观思想,对抽象的普遍性或知性思维,对外部或外在反思及其形式主义学术后果的尖锐批判;从积极的或建设性的意义来说,主要是在哲学原则上真正开启社会-历史的观点,并牢固地确立起对这一新的哲学视域的内在阐明与恰当运用。
与此相应,黑格尔哲学遗产的当代价值也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由于黑格尔对主观精神和知性思维的批判,实质性构成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思想前提,错失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将使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从一开始就误入歧途,最为典型的表现便是先行地屈从于并且听命于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各种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解读,其思想境界不仅低于黑格尔,甚至是“前康德”水平;由于黑格尔关于社会-历史的观点,对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言,同样具有本质重要的构成性意义,错失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将使我们在根本上无能于真正思及社会历史当中的实体性内容,更遑论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直面和完成当今时代的历史性实践所托付的思想与学术任务,亦即摆脱其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并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
除了主题上的重要性之外,在我看来,《黑格尔的哲学遗产》一书还有值得认真揣摩学习的三个鲜明特色。
其一,本书在内容与形式、对象与方法上保持着内在的一致与统一,我的意思是,这首先是一本极为“黑格尔化”的关于黑格尔哲学的著作,不仅论述的内容和对象是高度思辨的、高度精神化的,其论述方式本身也同样如此,全书始终保持在思辨哲学的水平线以上,反复申说,持之不堕。这一点,和坊间流行的众多哲学著作的“非哲学”性质,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二,本书绝不止步于黑格尔哲学,而是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当代哲学的基本语境,从当代哲学进展的原则高度和问题意识出发,来识别、澄清和发挥黑格尔的哲学遗产。书中不仅援引了卡尔·洛维特、科耶夫和伽达默尔等人关于学术史和思想史的众多精彩评述,最为重要的是,用了很大的篇幅,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处理马克思、海德格尔和黑格尔之间的思想争执。本书的主题,正是在这一当代哲学最具思想深度的理论争执中,得到了极大的深化和发扬。
其三,本书自始至终着眼于对社会现实或社会-历史中实体性内容的揭示,而绝不仅仅是局限于某种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考古癖。本书耐心的读者,在跟随作者经历了从关于主观精神、知性思维和形式主义学术的尖锐批判,到关于辩证法的精神实质与本体论基础的深入剖析,再到关于思想的客观性与唯物史观的具体化运用等艰深主题的长途跋涉之后,一定会对作为全书落脚点的“社会现实的发现”充满期待。但或许也可能会感到些许失望,觉得作者仿佛最终仍然止步于发出深入于时代的实体性内容的思想号召。殊不知,对于“社会现实”概念的精深辨析,以及对如何真正切中社会历史之实体性内容的路径澄清,就是事情本身具有本质重要性的新开端。而我们知道,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的最后,基于几乎完全类似的历史情境,对他的学生们发出了情真意切的呼吁:面对新的时代,把社会历史已经准备好的内容领到“光天化日之下”。
由上述三个鲜明特色出发,我最后还想提醒读者诸君:既要真正严肃认真对待本书所处理的主题,又要做好在高度思辨的思想丛林中艰难跋涉的心理准备,而切莫以某种肤浅之见来做回避深入思考的挡箭牌。须知,虽然无论是黑格尔、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等人,都不止一次被人们嘲讽,但伟大思想家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其思想主题与致思路径的历久弥新,真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1872年3月18日,马克思在给《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出版商莫里斯·拉沙特尔的信中写道:人们(法国人)“总是急于追求结论,渴望知道一般原则同他们直接关心的问题的联系,因此我很担心,他们会因为一开始就不能继续读下去而气馁”。马克思的这封信,曾经以手迹的形式作为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发表,它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谆谆告诫:“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的这些担心和提醒,我想同样适用于本书的读者。(作者为《学术月刊》总编辑、研究员)
作者荐书
《历史哲学》[德]黑格尔 著 王造时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又因原为对应一般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而表述,故体例格式不必遵循谨严深奥的高头讲章,此书乃其“生平所读这类著作中最愉快的一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马克思 著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著作编译局 译 人民出版社
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手稿写于1844年,是马克思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历史文献和思想观点进行系统研究和批判的最初成果。
《从黑格尔到尼采》[德]卡尔·洛维特 著 甘阳 刘小枫 李秋零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是一本思想史论著,关注思想的历史。洛维特试图回答德国人文主义与纳粹党徒现象的关系问题,并以此对整个德意志精神的历史与品质做一次全面的检视。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德]马丁·海德格尔 著 [德]英格丽特·舒斯勒 编 赵卫国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海德格尔通过解释而阐发他自己的思想,可以使我们充分领会海德格尔本人解读和解构哲学史的一般思路,同时挖掘出蕴含在黑格尔思想中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要素。
阅读原文
作者丨陈立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姜佑福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