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丨“应心而化,生生不息”:特别的2020,用平常心应对不平常的世界

2020年10月21日


  9月30日,由长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等联合举办的第十一届“心视野·心对话”主题论坛在长宁民俗文化中心举行。在外部世界不断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愈发丰富的当下,大众对于内心的了解、对于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怎样更好的关系、人与自然、与自己之间又应该如何和谐共处?“我们越来越有渴望、越来越有期待,当然也可能越来越有困惑。”

  在2020年这一特殊年份里,当我们每每听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纷繁芜杂的外界变化,是否会感受到一丝恐慌和焦虑?甚至连自然界都开始向人类发动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挑战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也值得反思。11年来,论坛始终一步一脚印,今年的主题被定为“应心而化,生生不息”——面对外界巨大的不确定性,怎样“化”才能够达到生生不息?“变”是日常,“不变”的又究竟是什么?对于“心”,又有怎样多元、立体、直抵内心的解读?就这些问题,三位嘉宾带来深度探讨,也带来一场心与心的彼此倾听。



  我们终于迎来2020年的金秋。经历了上一个特别的冬天,穿越短暂却漫长的春与夏,今年的秋格外不同。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感怀的季节,更是回望、反思与重新开始的季节。当酷热的暑气在秋风中消散的时候,一丝清凉会漫上心头。整个人类世界从长久的“舒适区”醒来,开始因应生活本来的不确定。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依靠智慧和勇气,在无穷的危机和变化中发展出来的。无论外部坏境如何恶劣,也不论所处情境如何危险,人们用信仰、知识和果决的行动,总是能走出一条创造的路出来。

  “正心诚意”便是东方热土的古老信仰,当技术与机巧不能应对来自自然本质性的挑战时,这一文化信仰在危机中醒来。内心的直觉与道德的自觉,可以穿透一切虚妄与伪饰。让人们将目光转向更为重要的事情,让行动趋向更坚实有效的方向。各种扑面而来问题与艰难,也能应心而化、迎面而解。以内心之不变,因应世界之万变,天心与人心交通,人世与自然交感,无一物不在人心自然之中,无一事不符顺逆转化之道。《易》云:此生生之谓易。周敦颐云: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在此夏去秋至之季,人之身心与天地气息想和,转化激荡而生生不息。



  东方讲究天人之际,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我们的文化之心从来与天地交感呼应。当疫情忽然而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节奏被打乱,开启了全方位应对与重置程序。而存在是各种“状态”的集合,个体的心智、家庭的氛围、社会的情势,是各种色彩不同状态的交汇与对话。而情绪和内在状态,在各种系统内微妙的传递,你的忧伤在不言不语中传染,他的无奈也从举手投足间渗透。

  世界不是一个静止孤立的对象,是繁复错综的交互之网,每一个人身在其中,无可避免的被世界影响,也自然而然影响着周遭。故而,我们开始清晰意识到,不能自己的情绪,无从控制的想法,是每一个心智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每一个人都必定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应对和超越从未远离的不确定。在每一个人深度的无意识里,蕴藏着足够的经验和力量,这是古老的本能与生命的记忆。这种本能的唤醒与力量,最早在孩子们身上显现,因为他们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心智也更具弹性。每一次危机都是心智状态的一面镜子,每一个人,不论身在地球那个一角落,不论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和地位,都会在这面镜子中见到稍许陌生的自己。我们会在自己的行为、言语、情绪和亲密关系中,展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亲子间的互动状态。在一段特殊时间内,家庭系统的成人与孩子共同面对巨大的危机时,彼此之间也发生着心智的纠缠与情绪的对话。这一次,我们就要探讨这其中或缤纷或苦涩的故事。



文化中的危机管理与自我意识


  东方的文化是早熟的,很久远的过去就知敬畏自然,明白天道变化不息的本质。先祖通过故事与传说不断告诫后人,“遵循天理以应变化”是至高的生存之道。“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以引导疏通为法则,致中和、解顺逆,让流动在水中的风险被逐渐化解,成为中华文明危机管理的样板。

  与生俱来的内敛与细腻的民族性格让我们在疫情中戴上口罩,安静的配合与协作,勇敢的逆行和承担。在这一切沉稳有序的行为背后,却有着亿万人心的激荡起伏。文化传承让我们坚强,但现实的行动也使人们身心疲惫。不同的自我内在有着截然不同的自我疗愈之法,越强大的自我越能够直面内在的无力,越能够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安心之法。在我们文明的童年时代,我们就已经开始的训练,从未被我们遗忘,也从来不会辜负我们自己。


生命教育与人生体验


  2020年的种种变化,展现了世界不确定的本相,也会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围绕知识和符号训练的努力,让教育难以摆脱过度功利化的影响。生命教育与综合的通识教育,让“塑造全人”成为教育者要面对的主题。教育者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究竟何在?要与每一个孩子对话,倾听他们的声音,探讨人生意义和分享生命的体验。

  教育是艰难而伟大的事业,人类文明的过去与未来都可以看作这个事业的原因和结果。变化的环境,需要过去的经验和本能,更需要面对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怀特海认为想象力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唯有蓬勃的想象力能够创造无限可能,也让人类文明充生机。自然界给人类不断提出问题,人类以勇敢和想象力不断给出新颖的解答。这个过程会一次次的重现,而人类也将一次次度过危机而创造新的辉煌。想象力背后有着独立的人格、丰富的知识,更有着厚重的体验。只有师从本然之心、让个体在试错与探索中前行,才能拥有足够美好的教育的果实。师心以正蒙,教育之事业方可中道而行。

  词语和符号的世界是斑斓多姿的,也是人类文明之所来。每一个符号都是超凡智慧的结晶。一切形式与抽象,承载了特定智力功能与目的,它们是阶梯也是翅膀,让学习者可以拥有更大的自由和广阔的天空。然而,符号与形式本质绝非冰冷,其所来与所往都是缠绕着丰富的色彩,给与学习者和使用者深刻而强烈的内在体验,那种体验的本质智属于精神的愉悦,属于生命体验的洪流。一切知识和艺术最早的创立者,都是因为热爱和眷恋才投身于精神的事业中。奴隶造不出金字塔,没有热爱,就无法激发磅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庞加莱在一百年前的科思考中,表达了对那个时代教育的担忧。无有鲜活的体验,就无法培育清澈的理性。


在独立与分化之间


  在特定的时段,不同分层的系统,分担着共同的压力。而家庭系统是社会系统的细胞单元,为社会创造财富也分担各自的压力。这样一个既开放又相对封闭的系统单元中,家庭成员有着相互依赖的归属感,也有着彼此独立的自我感。不同的成员角色不同拥有的权利与义务也不同。

  在很多时候,家庭成员之间的边界时常被模糊,权力与责任也彼此让渡,这与文化有关,也有过往的历史记忆有关。社会的应激状态,让家庭系统内在情绪互动变得更为复杂而强烈。独自精神时间和空间不同往日也让家庭内在的调整节奏倍受影响。压力无从释放的家长,有时会下意识让孩子成为压力的承载者。焦虑状态的孩子,难免会任性和懈怠,或许曾经是自然恢复节奏,却在新的状态下不被接受。在无法拉开的物理距离里,情绪的正反馈环难免让家庭系统充满张力。在心与心之间,情感和行为的逻辑不同于轻易的对错判断,也无法用工具理性解决——需要更为深刻和坚强的信念。正蒙之心的根源,是深处信任和对于幸福的信仰,这里面可以生长智慧与勇气,能化解风险创造美好。


专家精彩观点摘要


李晓文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专职研究员


  应变之道:以不变应万变。世间不变的,恰恰是变化的规律。

  人类形成之特性,是不变的本能特征。与动物比,人类是早产儿。依靠扶持步入实践,从而独立成人。如果不引导扶持孩子进入实践,他们的潜能就会被压抑,没机会实现。个体的健康发展是有一定之规的。人生来有自尊需要,幼稚时随心所欲想象中自我满足。人的健康发展,是朝向现实自我价值满足,努力自我提高。人能够在助人中锻炼和感受自我价值,只要提供机会就能实现。

  人的身心成长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是不变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决定了养育教育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不到火候,超出承受力,会造成问题。饭不到火候会变成“夹生饭”,可以倒掉。人不可能倒掉。所以,一定要顺势引导,需要培养终生发展的能力。学会合作,从小在伙伴交往中养成游戏规则,这是顺应人的本性,也是立身之本。

  学会学习,学会在行动过程反思调节。无论这个社会变化多大,能够学习,不断自我调节,就不会落伍,就会努力进步。中国文化讲“中庸之道”,“庸”上面“庚”通“更”,下面“用”,意为实践中变化调节,在变动中求得平衡。在如今的教育中更应如此。


郑云飞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

德育室副主任,长宁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


  1900年,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发表了“两朵乌云”的演讲,他说物理大厦已经建成,所剩只是一些装饰工作,但现在它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展,以长宁区为例,学校心理教育形成了前端普及宣传、后端危机干预的健全体系,但是,也有“两朵乌云”飘了过来:一朵是教师,一朵是课程。再好的教育都需要课程来支撑,再好的课程都需要教师来实施。近几年,本市以多种文件和评估标准确定了每所学校必须配备心理健康的专兼职教师制度,2018年初步统计,本市超过85%的学校达到了市教委达标校的标准,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学校上空漂浮的“乌云”变成了“祥云”。可是,在享受到了一定的成果和福利后,“乌云”是否真的已经退散?

  此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有力的后端支持是医疗机构,一般认为,学生转诊至医院,学校的工作就结束了,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回流”,改变了直线性的教育体系,变成环形结构。这时,心理教师要肩负起教师、心理咨询师、危机干预抢救员,甚至康复治疗师的责任,有了专门的心理教师之后,几乎所有冠名“心理健康”的行动都落在了心理教师的身上。若心理教师心态崩盘,整个学校的心理教育体系也就崩溃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心理教师的真实写照,这是目前最大的一片“乌云”。

  我想,学校应摆脱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将心理健康的理念、内容、方法充分融合成“活的教育”,让冰冷的科学知识化为温润的滋养,知识转化为生命教育的通才教育,从单向度的教育转向多向度的共同对话。“转化之道”,我认为就是要在“活”字上下工夫——活着、生活、灵活、活力,只有这个“活”字在心头,课堂才会生生不息,教育才会生生不息,孩子才会生生不息。


席居哲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应用心理学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浦江学者,上海市青年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人生是一条流淌的河,充满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原理提出者沃纳·海森堡也许没有想到,今天我们会用他对量子力学的阐述,来讲生命成长的规律。

  我们都知道周遭常变,时间是有秩序的吗?在岁月长河里,我们有时候忽然因为当前的事物而忘记了自我,忘记照料自己,在繁忙节奏中无法停下来有片刻停歇,而我们都知道,越稀缺的越珍贵。每一个人都需要在匆匆中留下片刻宁静,让心灵得以整合,多加反思,从而得到一个整体的自我。

  我们说,能屈能伸者,方为有生活适应力的人。在心理学中,就是“心理弹性”,它是摧而不垮、遇挫弥坚的弹性,蕴含着昂扬向上的生命能量。如何提升心理弹性呢?我们在本次疫情期间,就发现了最为核心的4个主要特征。第一,要有接纳变化的能力;第二,要会调试情绪;第三,要坚毅而乐观;第四,要有计划力和行动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在看待外界时,心里都有一个模板,事物发展符合期待时,我们开心;如果不一致,心中就会产生违和感。那么如何在常变的情景中保持不变的心?很多孩子因为独生环境,过于只考虑自我,但投眼苍宇即为微尘,把自己放得小一点,我们会发现,每个人只不过是一粒幸运的微尘。

  接纳变化有3个层级,第一,要喜欢好的;第二,要为不好的留那么一点空间,会让你泰然自若;第三,了解生生不息的意义,最后得到安然。我们用《道德经》作为结尾,“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阅读原文


记者丨黄杨子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