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流露出无尽亲情,蕴含着谆谆教诲,潜藏着苦心孤诣,2020年11月8日至11月15日,在上海芊荷艺术空间举办的“竹报平安:思奎堂藏中外家书文献展”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家书文化大门。

本次展览共展出翁同龢、罗振玉、郑振铎、陈梦家、孙毓修等晚近名人家书原迹五十通,同时展出与家书有关的信笺、信封三十多种,各种家书撰写指导专书二十多种,构成一个琳琅满目的家书文化体系。
家书含有多重文化价值

翁同龢家书

罗振玉家书

夏仁虎家书
《竹报平安》展策展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小绿天楼中国古代书画文献整理工作室首席专家丁小明先生介绍说,本次展览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家书及相关藏品的展示,唤起人们对家书所代表的文化传统的高度重视。
在丁小明看来,家书的文化价值大体上包括亲情、教子、礼仪、史料和书法等几个部分。
本次展览以“竹报平安”为题,展出的家书无论是累累百言,还是片言只语,信中絮叨的讲述、娓娓的问候、反复的叮嘱,无不凝结着浓浓的亲情与企盼,盼家人平安,盼时局稳定,盼子女上进,盼老辈康健。在今年新冠疫情肆虐之际,我们对“平安”一词的认识,也就愈发深刻。
家书中满纸的絮叨都是爱的体现

陈梦家家书

吴组缃家书

郑振铎家书
展览中有一封晚清名臣翁同龢写给侄孙翁斌孙的家信,就是具体地讲述自己的身体情况。
著名诗人、学者陈梦家1950年代初写给妻子赵萝蕤的信中,记述了他到上海出差,得到火车软席包厢的款待,因为事情太多,不能帮妻子买嘉应子和萝卜,要托别人代为采购之类的生活细碎。
文化大家郑振铎1950年代在青岛休养期间写给女儿郑小箴、女婿萨空了的信中,描绘了住处的海景,希望他们能带着小外孙女一起到青岛来玩,并高兴地说,自己拖了3年的书稿“木刻通史略”,到这里才10天就完成了5万字。这些看似絮絮叨叨的家书,蕴含着人间最质朴的亲情。
家书中也有无尽的担忧。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不久,著名文学家吴组缃先生在写给在唐山八中做地震监测工作的儿子吴葆刚、儿媳周萼的信中说,一直得不到你们的消息,十分焦虑,电报堆满桌,一方面往坏处想,一方面抱以乐观,相信你们有办法。希望你们尽可能通个信给我们,我们也就放心了。
家书中的教诲责问都饱含深情

孙毓修家书
我国著名出版家、版本学家孙毓修写给儿子孙贵定的信中,希望在英伦留学的儿子能早日回国,一方面因为留学费用高,自己生活艰辛,另一方面因为欧洲战事,怕儿子在归国路上不安全。在信中,孙毓修还对儿子在英国擅自结婚、生子一事表示大大的不满,告诫他,以他的个人能力和家里的供养能力,都不可能给与足够的养家费用,只有回国一条路。骂了儿子一顿之后,老爸最后还是在信中表示,已经给他汇款,帮他安家。
丁小明认为,中国的家书里有一种可贵的传统,就是亲子教育。家书中,往往会写满对孩子的谆谆教诲,甚至责问,但内中饱含着无限深情。
丁小明说,很多家书其实就是一篇呕心沥血的教子读物,每一个今天的父母都应该学一学这样的家书,不要光把孩子的教育交给老一代,交给学校,交给课外补习班。

清代十大名人家书

丁小明讲解家书文化
展览中还有民国出版的清代十大名人家书,其中包括曾国藩、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纪晓岚等的家书。丁小明指出,虽然其中有些内容是杜撰的,但能集中推出名人家书,说明家书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家书细节透露出宝贵的历史信息
家书的史料价值,是家书向来为藏家所重视的一大原因。丁小明介绍说,朋友帮忙从海外拍回的一百零三通美国飞虎队上尉利特尔家书,是其在抗战时期写给母亲与妻子的。通过研究这些家书,可以获得更多关于飞虎队参与中国抗战的史料,比如通过研究利特尔家书的寄信地址可知,当年飞虎队有两个基地,一个在中国,一个在印度。丁小明表示,家书往往比正式文件具有更多细节,它能帮助我们做历史细节的“打捞者”。


美国飞虎队队员利特尔的家书
展览中有一通大夏大学校长欧元怀致其子欧天健的家书,所用的信纸是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的专用笺纸。丁小明表示,大夏大学就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抗战之际,上海的复旦大学和大夏大学组成联合大学转移到庐山继续办学,这是中国抗战时期第一所联合大学。但战事纷乱,合并也并非易事,半年过后两校就分开易地办学了。但这张信笺,就为我们保留了一段珍贵的历史信息。


欧元怀家书
家书写法的规范和考究显示文化礼仪
家书的价值除了内容之外,还能让我们领略到传统的家书礼仪。丁小明说,传统家书的写法有很多讲究和规范,晚辈怎么给长辈写信,长辈怎么给晚辈写信,甚至不同的亲戚之间写信都有不同的严格规范。比如传统的家书中,父亲给儿子儿媳或女儿女婿写信,抬头都会把儿媳或女婿的名字写在前面。
本次展览中,展示了专门用来写家书的各式老信笺,有多个版本关于尺牍写作指南的书籍,甚至还有专门教女子怎么给不同的人写信的专著,传统家书的文化礼仪之考究可见一斑。



各类教你写信的出版物




百年前的家书专用笺纸
一封名人家书往往是一篇书法精品
当然,家书给人最直观的,就是它的书法价值,从东晋王羲之开始,大量名垂青史的书法精品本身就是一封家书。本次展览中,翁同龢、罗振玉、郑振铎、陈梦家、孙毓修、于安澜等人的家书都是堪称精妙的书法精品。这些家书不但内容感人,字迹也各具神韵,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底和艺术个性,读来让人赏心悦目。
丁小明表示,在全社会注重家庭文明建设的今天,中国家书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进一步重视,其艺术、情感、教育、历史等诸多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阅读原文
记者丨詹皓
来源丨周到上海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
更多阅读:
上观新闻丨家书文献展:那些流传至今的家书背后,传递着怎样的情与真?
新闻晨报丨竹报平安:思奎堂藏中外家书文献展集结名人家书原迹五十通 絮絮叨叨中,是最质朴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