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易市场是创新要素流动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载体,是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从科技创新与技术交易领域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重要抓手。目前,长三角虽然已经成为全国技术交易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发展差异化明显,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创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新格局。
长三角已经成为全国技术交易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19年全国技术合同登记情况表》,2019年长三角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4624.9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5年的17.50%提高到20.65%。2015-2019年均增长28.63%,比全国高出5.62个百分点,尤其是2018年、2019年分别实现45.31%、35.73%的高速增长,分别高出全国13.48、9.17个百分点。
2018年,长三角地区技术交易合同数量首次超过10万件(共计100886件),约占全国的1/4(24.49%),略高于京津冀地区。2019年长三角地区技术交易合同数量同比增长23.63%,达到124729件,是2015年的1.57倍,占全国的比重为25.77%,与2015年所占比重基本持平。合同均额从2015年的217.20万元提高到370.80万元。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2015年、2019年分别低103.04万元、49.90万元。
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技术输出的主力军,为全国各地提供了高质量的科技供给。2019年,长三角地区输出技术4231.49亿元,是2015年的2.77倍,占全国的18.89%,比2015年提高了3.38个百分点。
长三角地区也为各地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劲的需求牵引,是技术交易的重要而稳定的吸纳地。2019年,长三角地区吸纳技术4373.25亿元,是2015年的2.30倍,占全国的19.52%,比2015年相比略有提高,保持了高位稳定状态。除了上海实现了541.66亿元的净输出外,江苏、浙江、安徽分别净吸纳技术295.85亿元、227.15亿元和160.40亿元.
长三角地区技术交易的经济贡献稳步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日益增强。2018年长三角地区技术交易合同金额相当于该地区GDP比重达到1.60%,较2009年(0.84%)翻了一番。到2019年,该比重进一步提高到1.95%。但与全国相比尚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全国整体水平相差0.31个百分点。
长三角地区内部显著差异,上海在技术交易市场中的龙头作用持续强化
从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各自情况来看,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稳居区域内头名;江苏省于2015年、2019年位居区域内头名,比上海分别高15.52亿元、153.38亿元。虽然2019年江苏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上海位居长三角第一位,但其自身表现出高度的省会城市中心化趋势,南京分别占江苏输出技术成交额、吸纳技术成交额的39.99%、32.64%。
2019年江苏省、上海市分别占长三角地区技术交易合同总额的7.48%、6.80%。2019年上海全市技术合同交易数36324项,成交金额1522.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7.9%、16.8%。
《2019年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显示,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三大领域,2019年上海的输出合同数量和合同金额均位居全国首位,占自身合同总金额的76%。
从2019年上海技术合同流向来看,上海流向长三角的技术合同数量多,共计26445项,占比高达73%,成交金额639.05亿元,占总量的42%,流向粤港澳地区的合同金额高。
此外,上海流向国外的成交金额达到382.45亿元,约占自身输出总量的25%。这一方面反映出上海自身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在技术转移服务方面的改善也发挥出明显的促进作用。2019年,上海技术合同登记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实现全程网上办理;全年上海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市场化机构117家,同比增长46%,这些机构促成技术转移1851项,交易总额24.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85%。
浙江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速度最快,2015年-2019年实现了年均77.87%的高速增长;在全国的位次从2015年的第16位快速上升到2019年的第9位。杭州、宁波成为浙江技术合同交易的主导城市,两市分别占浙江输出技术成交总额的30.12%、9.89%,分别占浙江吸纳技术成交总额的32.93%、15.39%。
安徽在2017年之前技术合同成交额方面平缓增长,从2017年开始增长态势显现,技术输出快速增长。但在全国的位次由2015年的第11位下滑到2019年的第14位。
促进长三角地区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从高质量科技供给和真实有效需求两个方面入手,着力促进长三角地区技术交易市场发展,为自身和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创新驱动力。
一是正确处理创新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高校院所与企业的关系,强化科创策源能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创新要素在少数城市高度集聚的态势不会得以根本改变,必须尊重创新的中心化这一根本规律,聚力强化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创新中心城市的科创策源能力,聚焦增强其辐射带动效应。
高校拥有自身科技创新优势。自2019 年度239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144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通用项目获奖占授奖总数的82.8%;91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项数占授奖总数的66.5%。但高校专利存在质量差、失效多、转化率低的问题,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高校有效专利实施率13.8%、产业化率3.7%,远低于企业的63.7%、45.2%;高校有效专利许可率2.9%、转让率3.2%、作价入股比例2.0%,明显低于企业的 6.1%、3.7%、3.1%。科研机构尤其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拥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同时,在成果转化方面比高校具有明显优势。例如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位居2018年全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金额第三位。因此,在更大力度支持长三角各地最具创新性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发展的同时,对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予以高度重视,优化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
二是活化创新要素流动与转化,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建立长三角技术交易与经纪统一大市场。建议切实发挥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的龙头作用,历经26年发展,该交易所已经获得了在全国进行跨区域技术交易结算和交易鉴证的资质,长三角三省一市可以聚力发展成为中国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一个枢纽,助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建设。
三是优化创新中心与创新洼地的关联对接。在长三角地区,2019年尚有21个城市的专利产出水平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创新空间格局上表现出“一个长三角、四个创新世界”局面;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技术交易活动存在着高度的中心化格局。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在长三角地区实施正式的科创对口支援与城市结对计划。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宁波等创新中心城市选取5个左右的城市建立政府主动引导、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协同对接、社会广泛参与的科创对口支援机制,通过城市结对子,协助科创协同发展能力弱的城市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而迫切的创新瓶颈问题,提供精准对接型的科技创新服务,助力双方相应的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与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提升、科技创新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创新驱动的双向互动协调发展。
阅读原文
作者丨滕堂伟(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基地副主任)
来源丨澎湃新闻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