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10日-17日是上海市第29届“爱鸟周”宣传活动日。4月9日,“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科技馆举行。
今年的“爱鸟周”主题为:科学爱鸟护鸟,保护生物多样性。
今年正值上海世博会召开之年,也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理念中就蕴涵着“更美的环境,更绿色的生活”的意境,而生物多样性水平就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为此,在本届“爱鸟周”启动仪式上,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科技馆联合主办了“河口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最佳实践交流研讨会”。来自相关政府部门、国际NGO组织、特色学校、社会团体、志愿者、媒体代表等应邀出席论坛。对话多领域的野生动植物研究专家,让公众了解在上海这座典型的特大型河口城市中生物多样性恢复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成绩,剖析现状、交流问题,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野生动植物保护,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研讨会上,针对上海鸟类资源现状,复旦大学马志军副教授作了题为《上海市鸟类多样性的变化与鸟类保护建议》的报告,报告认为:近年来上海市鸟类数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这与环境改变所导致的鸟类栖息地丧失和退化有着密切关系。城市化过程导致土地利用改变、滩涂湿地的过度围垦、外来生物入侵以及非法捕猎是对鸟类具有不利影响的主要因素。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陈珉副教授作了题为《上海地区本土物种獐重引入项目介绍》的报告,报告介绍了上海绝迹百年的土著物种獐的重引入的前期历史分布变化、种群下降原因、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关系和保护对策的研究分析等,并确立上海适宜区域中试重引入獐。并于2006年12月在华夏公园建立獐的重引入试点,至2009年产仔期后,华夏公园试点内獐种群规模已超过70只。在释放种群建立的基础上,筛选已适应上海气候条件的个体分别在上海松江浦南林地和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两种上海不同类型生境中进行野化训练,其间对獐展开跟踪监测,全面的行为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达良俊教授作了《上海城市植被多样性格局与近自然型恢复重建》的报告,报告以上海残存自然植被、人工植被和城市杂草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种多样性现状、群落特征及其分布格局。通过自然植被与城市植被的对比研究,应用植被工程学的理论和技术,提出人为干扰下城市生态系统近自然恢复的理念,在上海相继开展了城市近自然森林构建的研究和建设尝试,获得成功,并开展了近自然森林生态效益定量化和货币化的综合评价研究,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金秋教授作了《淞江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报告,淞江鲈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难得一见,被列为濒危物种,报告充分阐述了淞江鲈开发利用价值和意义,并通过多年对该物种的潜心研究,成功掌握淞江鲈繁殖规律,自2003年淞江鲈苗种生产攻关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以来,淞江鲈科技繁殖成果不断扩大,在淞江鲈的几个生产基地里,每年可以生产出足够数量的苗种和成鱼,供国家增殖放流,修复生态种群所用,淞江鲈的种群恢复工作已取得成效。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丁由中博士作了题为《扬子鳄放归崇明东滩湿地的实验研究》的报告。由于扬子鳄的栖息地片段化、岛屿化,加之人类生产活动等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得其分布区急剧缩小,野生扬子鳄种群已濒临灭绝,扬子鳄能在野外长期生存,是目前保护该物种最优先考虑的问题。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将已经接受了隔离检疫检验的6条人工繁殖扬子鳄放归到崇明东滩湿地,利用无线电遥测等方法对其活动规律进行测定,共记录监测位点603个。结果显示:6条扬子鳄经过14天后处于不同的稳定区域内,具领域特征;雄性比雌性个体的活动区域大;局部环境选择上均趋向靠近岸边并具有茂密的植被。
此次活动,东方网进行独家网络直播。
此外,在整个“爱鸟周”活动中还将陆续开展第五届市民观鸟大赛、爱鸟科普社区行、青少年知识竞赛等活动,大学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也将在宣传日期间丰富开展。同时,全市各区县野保部门将围绕主题积极展开广场宣传、市民讲座、学生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届时欢迎广大市民热情参与。
背景资料:
生物多样性是最近20年来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的全球环境问题。如今,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公众环境意识倡导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生物多样性一直以来被作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而被纳入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
上海是一个拥有1800多万常驻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上海又是一个典型河口城市,拥有510公里的沿江沿海岸线,位于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的中部,是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记录到的鸟类物种丰富(400多种)。此外,上海还记录有两栖类14种,爬行类36种,兽类45种。上海的鸟类及陆生野生动物物种数量较为丰富。因此,多年来,上海市一直在致力于上海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上海生态环境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上海的居住和投资环境,最终影响到上海的城市功能及长江河口的生态功能。
但由于上海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很高,这客观上制约了长江河口的生物多样性水平。由于上海的公园绿地多处于相互隔离的斑块状态,同时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植物物种的配置等因素都制约了公园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而上海市外围地区,由于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人为干扰强度较弱、原生植被保留较好,因此是大多数两栖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相对理想的栖息环境。但是,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仍在高速推进,因此十分有必要对长江河口尤其是上海的10个郊区区县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分析,确定其保护价值。
中国上海 日期:2010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