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博园区“生命阳光馆”里,有30名志愿者和10名引导员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女大学生,出自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学、言语听觉科学和儿童艺术教育等专业。她们和残疾人志愿者一起,共同承担了“生命阳光馆”的所有志愿工作。
184天里,每天从上午8:30到晚上10:30,平均每人承担着644个小时的志愿服务。
她们承担着馆内4大展区7个志愿者岗位的服务工作,不仅是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的首批志愿者,也是159年世博史上全世界第一个残疾人馆的首批志愿者。
细节彰显爱
“生命阳光馆”的主题是“消除歧视、摆脱贫穷,关爱生命、共享阳光”。作为以残疾人为主要对象的特别场馆,在此服务的这些女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爱心与细腻,把“阳光馆”烘托得更为温暖。
■“哑语”变“手语”
“生命阳光馆”志愿者团队队长李楠告诉记者,“哑语”一词其实带有些许歧视意味,所以当有游客使用这一词语时,志愿者都会小心翼翼地将其纠正为“手语”。这不仅是不在馆内伤害到残疾人志愿者和游客,更是把这些“贴心小细节”通过参观的游客推广到全社会。
■调节扩音器
“生命阳光馆”中有个才艺展示区,是由残疾人艺术家表演节目。负责此展区的邹笑说:“讲解员都会佩戴扩音器,以便游客都能清楚地听到讲解。当有游客针对残疾人艺术家的身体缺陷提问时,我会先把扩音器关掉,以免艺术家听到自己的残障部分被几次强调而心理不适。”
■多“语种”上阵
负责“生命阳光馆”“天阶公寓”的胡绩文遇到了语言难题:展馆有德国公司和日本公司的工作人员,遇到德国员工,志愿者们要用英文交流,遇到日本员工,她们还会学习一些简单的日;碰到聋哑的残疾游客,她们用手语和肢体语言沟通;各地游客来了,大家会的各种方言就派上用场了。多种语言在场馆相互交融,更添加了一份特别的感动。胡绩文还表示:“‘天阶公寓’的讲解词原本只有两句话,但涉及许多不同器械的使用问题,大家都在网上搜集了不少背景资料,尽可能将志愿工作做到最好。”
■笑脸的力量
怎样在出口附近吸引游客的眼球?韩文娟动用了独门“绝招”:“到我这儿的时候,游客大多要准备出馆了,我想如果有一个留言板,在上面写写画画后能够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游客们也许会觉得有意思。刚开始我也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尤其是要让各国的朋友都能看懂。后来想,简单地画个笑脸就好,简洁生动又有意义。”经过韩文娟这么一构思,“Better city,Better life”“上海你好”“我来了”等,留言板上的内容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经过这里的游客,都因为这张笑脸产生了写写画画的冲动。
热情补给站
虽然每天的志愿工作都不轻松,但与游客的互动中,华东师大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的这群女大学生们却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感动。
“有一对中年夫妇在参观馆内‘天目公寓’‘智能居室’时,问了许多特别细致的问题。当看到卷帘门浴缸时,夫妇俩觉得这个浴缸的设计非常人性化,不但可以给残疾人使用,也可以给老年人免去许多危险和麻烦。他们由衷地认为应该设立这样一个场馆。”这对夫妇让志愿者们对“生命阳光馆”和志愿工作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被“刷新”。
“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是他女儿推着来参观的。当我告诉他‘这是世博会159年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个残疾人展馆’时,老人家非常振奋,整个听讲解的过程都很开心,并连连点头称赞。我当时也被老人的情绪感染了,觉得那一刻很令人振奋。”在参观“生命阳光馆”时,许多游客尤其是老年游客都会认真地倾听志愿者对生命墙的讲解。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游客们的宽容理解和赞扬肯定,对志愿者来说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力量。许多听障人士和残疾人游客来到馆内“天籁光晕”区域时都会认真地体验,他们对生命阳光馆会有特殊的体会,志愿者们也因此更加感受到这份工作不同寻常的意义。
“天目公寓”讲解员之一的田沄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她在讲解过程中特别关注前来参观的小朋友。许多家长都将这个展馆作为一次教育孩子的机会,田沄锘告诉记者:“我在为这些小朋友讲解时,会让他们自己亲手摸摸盲文书籍,体验盲人小朋友的阅读方式。我还会极力推荐家长们带着孩子去看生命影院里播放的电影,因为我自己看完之后特别有感触。这些励志的影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残疾人的奋斗历程,它会让孩子们懂得毅力和勇气的力量。”许多小朋友对“天目公寓”的展品都充满了好奇,通过志愿者的讲解,他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对残疾人的尊重。这也是许多志愿者在讲述时的一大收获。
《新民晚报》 日期:2010年5月5日 版次:A23 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