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早报》:“我在中国、美国、日本说同样的话”

2010年12月13日

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傅高义在华东师范大学回顾了1978年前后的中日美外交 

   

    傅高义是位东亚通,被认为是费正清之后,对东亚事务最清醒的观察者和研究者。12月10日,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80岁的傅高义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做了题为“邓小平和中国对日美的开放”的演讲,内容是他正在写作中一本关于邓小平的书的一部分。演讲中可以看出,傅高义个人也是邓小平的崇拜者,对比当今各国领导人对国际和国内事务的短视行为,傅高义对邓小平最为敬仰的地方就是他作为政治家所具有的长远战略眼光。

  和他的前辈费正清一样,作为东亚事务学者,他的研究不只局限在学院里,傅高义在多届美国政府担任东亚事务顾问,特别是为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很大努力。比如他在1980年代末批评美国政府中断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往,敦促美国政府恢复和中国的往来。1990年代,他出版《与中国共存: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一书,回应当时在西方盛行的“中国威胁”论,主张中美应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保持全面合作,美国应该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0年,70岁的傅高义退休后,组织民间交流增进两国民众的理解。也许对中国太熟悉和太友好,傅高义经常被学界内外人士批评为“谄媚”,而他本人则一直强调,“我在中国、日本和美国说的是同样的话,这是我作为学者的基本准则。”

  如今,傅高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邓小平以及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在他看来当今中国在经济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都肇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年代,所以研究当代中国必须着眼于改革开放的萌芽时期。

  傅高义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谈的是1970年代末的中国外交。他用一个小时的演讲,回顾了1978年前后,中国如何处理与日、美两国关系。他认为,从1978年始,邓小平以个人高超外交策略,开启中国与日、美的正常、良好外交关系,并改善了中国人和中国政府在西方的印象。在傅高义看来,当时的共产党人对中国未来,最重要的考虑是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和平的国际环境。

  傅高义在这个时候谈中日美三国在30年前的交往,对如今相对比较紧张的东亚地缘关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日美是三个经济大国,如果能够合作处理国际事务,那当今很多世界性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如果他们有冲突,对世界就是灾难。”

 

傅高义(Ezra F. Vogel)

  哈佛大学亨利·福特二世社会学教授,曾担任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精通中文和日文。傅高义1930年7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特拉华市。1963-1964年成为哈佛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他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于1967年成为教授,2000年6月30日荣休。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日本第一》、《日本的中产阶级》等,他在中国出版的著作包括《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等。

 

    《东方早报》    日期:2010年12月13日     版次:A28    作者:石剑峰 

    网页版: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0/12/13/547330.shtml

    PDF版:http://epaper.dfdaily.com/dfzb/page/1/2010-12/13/A28/20101213A28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