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越远越清楚,越近越模糊;幸福的国家的历史是平淡的,不幸的国家的历史是痛苦的;这个致敬名单并没有包括全部,我们把敬意,送给所有的历史记录者。”
在1月15日于成都举行的“论道竹叶青·国家记忆2010——致敬历史记录者”评选活动暨历史论坛上,一位评委如斯感言。
有80多位史学界、传媒界知名人士以及民间历史记录者与会,以当下的历史研究为主题展开讨论,并揭晓致敬名单、举行致敬典礼。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杨锦麟称:“本次活动会聚了来自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个角落里的民间行动者们,堪称近年来最大的一次公共历史盛会。”
民间话语补充国家话语
“论道竹叶青·国家记忆2010——致敬历史记录者”论坛分为“公民如何写史”、“当代历史记录者生存”、“历史影像:易碎与永恒”和“历史视野下的2010”四个议题探讨。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许多原本散落各地民间,独自搜集资料、记录历史的普通人,也来到会场进行交流。主持论坛的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任熊景明对此感慨“吾道不孤”。
“中国人对历史从来没有不感兴趣,甚至是太感兴趣。但是过去感兴趣的是帝王将相,现在还加入了个人史,这个方向的改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南都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长平表示。
改变的原因,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雷颐看来,是因为改革开放促使民间社会产生,民间话语体系在国家话语体系之外,正努力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比如国家话语可能会体现为多少年间投入多少资金,如何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等等。但是这对农民,或者城市居民的生活起了什么影响,得由民间话语来补充、记录。”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在1990年代初未任教职的时候,就成立了民间历史学研究机构,致力于中苏关系史的研究。至今许多东欧的专家专程来他处查阅档案资料。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泳收集1978-1980年间高等院校学生刊物,通过它们还原出一个时代的气息:“时间使平常变得不平常。”
但很多民间记录者未经过专业学术训练,最常采用的方式为收集个人回忆性的资料。比如大中电器董事长张大中以纪录片《我的母亲王佩英》,追记其母在“文革”期间因反革命罪判处死刑的往事。
抗战史也是民间记录者重要的关注方向。《瞭望东方周刊》主笔孙春龙自2005年在缅甸采访时遇到抗战老兵后,开始关注这段被湮没的历史,帮助了二十多位流落异乡的老兵回家。
两名国民党抗战老兵赵振英、杨根奎也来到现场。1945年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上,身为少校营长的赵振英负责全场警戒工作,他后因这段历史坐了10年牢。杨根奎是当年保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之一,解放后改了名在家务农。赵振英通过一张老照片在2008年被发现,杨根奎是在去年参观建川博物馆时,博物馆创始人樊建川见他走路英气,多问一句,问出来最后一个八百壮士。
资金制约民间记录者
对多数无法得到体制内项目支持的民间记录者来说,资金是他们工作很大的制约项。活动主办方《看历史》杂志主编唐建光说:“上《百家讲坛》的那些历史传播者所能获得的那些收益,对于普通的历史研究者来说是不可能的。多数人还是为市场生存而挣扎。”
樊建川透露,2010年建川博物馆的收入刚保本:“把博物馆搞成聚落本来就是想放在一起,聚集商业,吸引人来。2010年收入接近2500万元,差不多就是500个员工的开销加上水电等运营、维护成本。”但他并不满足于目前的聚落规模,希望把博物馆的规模做到“50座100座”,因此仍需要收集更多藏品。而这项支出,他希望能通过以馆养馆来实现,通过合作、出让部分馆来获得资金,再用来建设其他馆。“相比政治生存,经济生存更为重要。”
沈志华对这一问题比较乐观。他在东欧寻找档案,相关的资金都是上海一些民营企业家提供的。
记录历史需遵守客观标准
沈志华表示,在历史选题上,民间记录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知识积累自由选择。他同时说,记录历史还是有客观标准需要遵守的。“回忆录有最大的陷阱。第一,没有档案文献对照,个人的记忆力可能出错。第二,个人回忆录容易因为感情、立场,可能会想方设法扭转、掩盖一些事实。时间长了以后可能对后世产生误导。”
雷颐提出“所有回忆录都需要警惕”,警惕其中展示美好,隐藏不美好的倾向;他提出,青年学者容易受到后现代理论影响,认为历史同样是某种话语叙事,没有本质。历史研究者还是需要坚持追求历史的真实。
文化学者王康同样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他主张历史研究者需要具备理性、批判眼光,历史研究要走到历史哲学的建立,将理性与事实、树木与森林集合,否则材料将只是材料。
“历史无法还原,但可以逼近它。”面对记录者所作的努力,人大教授张鸣如此评价。
获奖部分名单
1.年度记录者
崔永元及其团队
2.年度历史影像
《发现少校》
3.年度公民写史
杨霞丹等《现在就开始回忆》
4.年度行动者
樊建川
5.年度历史公益
“关爱老兵”志愿者团队
6.年度特别致敬(两人)
赵振英 谢朝平
《东方早报》 日期:2011年1月19日 作者:许荻晔
网页链接: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1/1/19/5605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