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20多位市民自愿来到上海科技馆旁的湿地开展清理池塘活动。他们穿上联体衣或乘坐小船,进入水中打捞即将腐烂的菹(zū)草。组织这次活动的绿洲生态交流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若不及时清理掉菹草,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产生一定的污染。
对此,也有市民疑惑:水体有自我净化能力,如此人为干预,是否多余或者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华东师范大学植物生态学教授达良俊表示,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确实有自我净化能力,但上海科技馆湿地已经属于不太完善的生态系统,无法完成自我净化,需要人来助力,“草——鱼——鸟结合一般被认为是构建基本水生生态系统的要素,但我认为,某些时候,也不妨加上人。”
上千平方米池塘长满菹草
上海科技馆湿地的池塘里,漂浮着一种被称为菹草的水生植物。“这些天,气温逐渐升高,它们马上就要开始腐烂,会对水体产生影响。”绿洲生态交流保护中心志愿者姜龙说,菹草对水有一定净化作用,同时还是小鱼、小虾的食物来源,不过,腐烂以后却可能污染水质。
达良俊说,大部分水生植物是暖季型水草,而菹草是非常难得的冷季型水草,即它在冬天开始生长,然后在夏天腐烂,在生长过程中,它能吸收水中的营养物,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在我们人工修复水生生态系统的初期,也经常用它来净化水质。”
记者看到,约1000平方米的池塘里,几乎已长满菹草。
市民自愿行动打捞菹草
热爱自然,愿意为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系统出力的市民行动了。
负责入水的市民穿上联体衣,走进池塘,在浅水区清理水草;体重较轻的市民则坐上小船,负责深水区菹草的打捞。为了防止在打捞过程中误捕小鱼小虾,市民志愿者没有用网打捞,而是用手捞。
“打捞上来的菹草,我们准备用来做堆肥。”姜龙说,他们在科技馆湿地的树林里挖了个坑,打算这个周末开展堆肥行动。
完善湿地生态系统需人力
对于志愿者的行动,也有市民疑惑:湿地有自我净化能力,为何还要人为干预,这种干预是否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达良俊解释说,完善的水生生态系统的确有自我净化能力,上海但科技馆湿地的池塘生态系统并不完善,小鱼小虾无法“消化”这么多菹草,“如果草——鱼——鸟这个食物链能构建起完善、良好的生态平衡,就不需要人为干预,但现在往往没有人的帮助,无法达到平衡,所以人的力量很有必要。”
《新闻晨报》 日期:2011年5月17日 版次:A18 作者: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