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劳动报》:端午起源主流说法有4种

2011年06月07日

古镇端午农耕巡游,香囊寄托平安祝福,尽管下起了雨,但市民仍然表现出了对传统节日端午的极大热情。
华东师范大学仲富兰教授和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4种。
一是纪念屈原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是纪念伍子胥说。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
三是纪念孝女曹娥说。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七天七夜仍不见尸体,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寻找父亲,后来抱出父尸。
四是龙图腾祭祀说。这种说法来自著名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因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劳动报》    日期:2011年6月5日    版次:03   作者:陆晴;张贤贞;刘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