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太原日报》:一流大学的本质是什么

2011年06月21日

吴遵民 张松铃
任何一个大国或强国的崛起,都有着一批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作为支撑。中国经过改革开放,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如何普遍提高国民素养、进而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却仍然任重道远。就此意义而言,一流大学的建设,不仅关乎科学人才辈出,更与中国能否真正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富有精神内涵和品质的文明大国的重大使命密切相关。
固然,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迄今为止仍无统一的标准定论。目前较为通行的做法是“特征列举”。即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列举世界上主要一流大学的一些共同特征,以此类推并界定。但这一界定法往往具有某些方面的局限,如在探究自然科学的发现与发明、传播知识的能量与力度、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会谈得较多,而对文明社会的形成、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乃至一国之精神风貌的引领就似乎谈得较少。
众所周知,所谓的现代大学发轫于19世纪初的德国,并以柏林大学为标志。而柏林大学之所以被世界公认为“一流大学”,不仅是因为它开创了现代大学之先河,更是因它顺应了民主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致力于开启民智、发现新知,从而开辟了一条通往科学与民主的道路。到19世纪中叶,由教育家洪堡引领的德国柏林大学成为了许多国家及大学效仿的典范,德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传播科学与现代民主的中心。进入20世纪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继承和发展了德国洪堡的办学思想,注重把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以及开启民智结合起来,创办了一批领导现代潮流的研究型大学。近百年的历史证明,这批大学不仅在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发展社会经济等活动中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还对一个国家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对于我国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那么,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应该是什么?我们认为,它应该表现在4个方面。
第一,它应该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时时叩问着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精神。众所周知,享誉全球的诺贝尔奖是授予世界各国在某些领域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而综观这些诺奖得主,却没有一个是因为追名逐利而去钻研学术的。他们往往被大学崇尚自由、追求真理的浓厚学术氛围所吸引,并由此“陷入”科学的“迷津”而不能自拔。
第二,它应该具有创新的学术思维。世界对“一流大学”的功能认识又主要有3条:一是教师高质量的教学;二是形成学生自主性的知识体系;三是以兴趣为导向的自由研究。换言之,宽松的学习环境、自由的研究氛围、自主的知识选择,均是“一流大学”的构成要素。
第三,它应该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曾云:“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话揭示了一流大学的创建关键,乃在于是否拥有一流教师队伍的真谛。近现代以来,一些大学之所以著名,就是与一大批杰出人才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如谈到剑桥,就会想起牛顿;说到哈佛,就会想到詹姆斯和华生;若提到麻省理工学院,则会自然想起“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等。换言之,正是因为这些学术大家与科学巨匠的存在,才使一所大学熠熠生辉,并成为走向世界一流的最直接力量。
第四,则是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哈佛大学,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是评定学生综合素质的亮点。哈佛的校门上刻着这样一句名言:“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哈佛还专门建立了公共服务网。事实上,哈佛大学的每位本科生都承担着为社区服务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医学生,按照临床社工专业训练的标准,他们要到敬老院去照顾老人,帮助他们料理生活;他们要到中小学去辅导功课,帮助孩子们成长;他们甚至要到移民中心去给新移民辅导移民法,并为市民做热线义务法律咨询,或在波士顿中国城教英语等。学校提供各种服务社会的机会,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无论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有多长,他终究是属于社会的,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才是学生学习生涯的最终目的。事实上,无论世界各地的哪一所“一流大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是一个部分,而如何使学生成为服务社会并具有独立品格的人,才是大学的根本目的。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要避免两种误区。一是原地踏步。“一所大学出现停滞现象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一个良好的过去使我们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那将尤为可怕。”一所著名大学拥有辉煌的历史固然值得称道,但若只是躺在过往的“功劳簿”上而不去力图创新和突破,那么过去的成就便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桎梏。二是急功近利的倾向。大学肩负的不仅仅是传承知识与技能的使命,还将承担起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一言以蔽之,当我们在评判一所大学是否为“一流大学”时,应该摒弃的是历史资格的比拼,也非培养数量的竞争,更不是该校培养出多少领导人物的荣耀。是否具有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是否具有宽松开放的教学理念,是否具有对学术执着而纯粹的追求,这才是“一流大学”的创建之根基、攀登学术巅峰之利器!
《太原日报》    日期:2011年5月6日    版次:9  作者:吴遵民 张松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