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9月10日的中国教师节恰巧与传统的中秋节(9月12日)相邻,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什么礼、礼是不是要比单节更重一些等等,成了困扰一些中国家长的心病;而老师们也为要不要收礼、怎么拒绝收礼、收了礼怎么办等问题犯难。教师节原本是个精神层面的节日,但过于功利的送礼风气会让教师节失去了精神内涵。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扭转民众“无礼不成节”的传统意识和倡导好的社会风气。
教师节,要不要给老师“送礼”?
今年,教师节与中秋节接踵而至,不少学生家长都忙着张罗给老师“送礼”:什么规格、多少价位,是否投其所好、能否表达心意……
记者调查发现,其实老师们更渴望收获的是一份简单而纯粹的“肯定”。教师节原本就应该是学生对老师表达“感恩”之心的时刻,而不应该成为家长们“破财烦心”的日子。悄悄放在桌上的一张贺卡、早晨起来收到的一条短信,或许便是最好的教师节礼物。
家长为了孩子纷纷送礼上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前几年教师节“流行”送花,后来“流行”送卡。除了台面上看到的鲜花和礼物,暗地里家长塞给老师的“信封”不知装了多少。每年都要送,还得想尽办法出“花头”,俨然成了家长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记者发现,在上海一些著名的育儿网站上,有关“教师节送礼”的帖子也比比皆是。篱笆网上海普陀区的一名网友“cucupao”说出了她教师节送礼遇到的烦恼:“宝宝三岁半,9月1日刚入幼儿园小班。看到网上讨论说应该在教师节给老师表示表示,我就买了三张贺卡加三张500元一张的购物卡,偷偷地塞给阿姨,阿姨当时很高兴的说‘谢谢’收下了。结果一个小时后,班主任老师打电话来说,幼儿园规定不可以收家长的礼物,贺卡可以留下。这是什么情况?不是说都要送的吗?”
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围观”和讨论。上海宝山区的“豆豆妈妈”回帖说:“你至少摸清楚‘门道’了,最怕别人送了自己没送。”还有人劝她不用担心,杨浦区的“YECJM”:“不收还不好啊,呵呵……担心啥呢?应该庆幸遇到了好老师!”上海浦东新区的“李尔GG”则说:“我送了两次都被不同老师退回来了,不知道高兴还是悲哀……”
很多家长都觉得送礼“真心累”,但是不收又怕老师“亏待”自己的孩子。“老师要是收下了就比较安心,不收的话看到卡还在包里,天天总感觉一件事没做完……”篱笆网上的“专职贝妈”说,个人觉得送和不送还是有区别的,希望老师能收下,家长心里好过点,孩子在学校有人照应也会更加放心。
教师“盛情难却”却又“苦不堪言”
网名为“janetyi”的网友是上海闵行区的一名教师,教师节前夕她收到了不少学生家长送来的贺卡和购物卡。她总是收下了贺卡,而将购物卡放在小朋友的书包里退给家长。“janetyi”说,间接接触还比较好处理,如果碰上家长直接上门送礼的,就难办多了。礼也不能白拿,背后的诉求总是各种各样,希望给孩子调整座位的、希望上课的时候能多让自己的孩子发言,还有要求老师给孩子开“小灶”的……老师们普遍觉得压力很大。
复旦大学附属第二中学的学生家长卞先生自身也是一名教师。作为家长,他觉得在现行大环境下送礼是“逼不得已”。“每年教师节别人家长都送‘红包’,你不送怎么行。像联华ok卡、月饼券这种已经不稀奇了。有的家长甚至还会送金项链、金戒指。”
而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他又对家长的送礼“头疼不已”。他觉得目前“教师节”的意义已经进入一个怪圈: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原本应该很纯粹,但现在家长送礼让这种关系变得异样、低俗了,多少有了功利的成分。
给老师送礼真的对孩子有必然帮助么?很多人觉得并不是。如篱笆网网友“乙乙和丫丫”说:“其实很多老师绝对不会因为家长送礼了就对孩子另眼相看。再说了,有老师的特别照顾到底有什么好呢?孩子终究是要在这个社会生活的,如果家长是发自内心想感谢某某老师,那就另当别论!”
复旦大学附属小学小学三年级的家长余守文也表示,给老师送礼其实是一种“不正当”的手段。“你送礼,他送礼,无形之间家长中就会形成一种竞赛,送礼还要比出挑。这样一来,对教学的评价体系也会混乱。”他表示,不管别人怎么样自己都不会送礼,“毕竟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硬道理,送礼再多还是要拿孩子的真本事说话。”
一份“肯定”或是最好的礼物
记者了解到,针对“教师节”的送礼之风,上海市杨浦区打虎路第一小学在9月5日发表了一篇拒收贺礼的《告家长书》,其中说到:“很多家长与同学都想表达自己对教师的感激之情与尊敬之意,我校全体教师对学生和家长尊师重道的热情非常感动,并深表谢意。
但作为一所历来重视良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名校,我们非常重视办学的社会影响,孩子的点滴进步和家长满意的微笑就是我们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我们敬请您配合学校一贯要求:不要送任何礼物与礼品。敬请您的理解与配合,谢谢!”
相信家长们在收到这封信以后,心里会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而作为该校的老师,也可以更快乐地度过这个教师节。“对我来说,教师节那天上课预备铃响后,能听到全班同学喊一句‘老师辛苦了’,就已足够。” 该校教师臧颖月说。还有更多的老师觉得,能听到、看到孩子们真心诚意的感恩言语,收到学生的一张卡片、甚至是一条短信,就已经很满足。
针对这一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认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节日期间礼尚往来也属正常。但现在的教师节“送礼”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功利化色彩也越来越浓,导致教师节里“送礼的纠结,收礼的也累。” 更重要的是,“送礼”之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纯洁的关系,应该让“教师节”回归其本意。
文军说,现在有些家长认为教师节里送上几百块钱,拎几盒高档物品,就能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关注”,不送礼孩子则会被冷落,自己也感觉抬不起头,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老师对孩子如何,与家长关系很大,但不是通过送礼表达。平时注重和老师进行沟通,多多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多多教育孩子爱老师、爱学习,就是对老师的一份好礼物。”
《半月谈》 2011年9月10日 作者:俞菀 李烁 张青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