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0月7日报道:国庆长假天天在外应酬忙碌,就连最后一天假日也没有好好陪着父母吃一顿饭,这让张先生感到有些愧疚。“重阳节那天带了一束花回去,老人特别高兴,我挺难过的,但我实在没有时间陪他们。”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老人的幸福已不只是解决养老问题。除了部分老年人仍陷养老困境外,子女疲于工作、老来无伴、精神生活匮乏、缺乏老龄经济等问题在上海等城市日益显现,中国的大城市是否做好了迎接老龄化的准备?
社区义工覆盖不到75岁孤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按照国际惯例,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例达到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
其中,上海等大城市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目前,上海每3个劳动力要赡养一个老人。全市百岁以上老人突破千名,这意味着,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老龄化程度最高、预期寿命最高的城市。
然而,尽管本市目前有多种养老方式,但仍然难以覆盖一些特殊群体。家住凉城锦苑小区的75岁孤老应靖中膝下无子,在患两次脑血栓后,应老原本运动员的体质已大不如前。6日下午,应老在小区里散步,数百米的路走了整整15分钟。
应老告诉东方网记者,社区里不能因为他这样的情况分派义工,因为未满80岁。如今他只能用每月不到2000元的退休金聘请钟点工帮忙料理,光这块的支出就要1200元。
“要不是我还有个孝顺的外甥女每月接济,我根本过不了日子,”应老无奈地说。
“黄昏恋”有点遥远
为什么应老不找个老伴?对此,应老的回答是,像自己这样的身体根本不可能。
应老所说的“不可能”是指没有适合他的交友平台。东方网记者了解到,虽然社区里会组织活动,但频率和针对性都欠缺。应老的身体又不可能去公园下棋跳舞,于是,散步成为了应老平时唯一的娱乐活动。
随着上海的公园免费为公众开放,老年人也多了一个交友场所。记者在应老家附近的几个公园看到,老年人们打牌下棋,跳集体舞,安享晚年。但记者发现,这些多以60多岁的老年人为主,身体健康,经济宽裕。
“别说在这里的活动,就连社区里和一些敬老院收的都是能吃能动的老人,他们负担小”,一旁看棋的中年男子胡先生说。
除了场地之外,阻碍老人交友的还有家产和子女。胡先生说,两位老人组成家庭就意味着他们子女们的小家庭重新捏合到了一起。两位老人的收入还不算什么,关键是房子问题。
有统计数字显示,全国近1.8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已有约5000万人丧偶,但只有不足10%的老人再婚,78%有再婚愿望的老人因子女方面的原因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城市应让老年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参展方们都把解决老龄化的经验带到上海。德国馆展示的“多代屋项目”让老年人多了个娱乐场所,且孙祖同乐;“沪上生态家”案例馆中,也有中国版的养老机器人……
在世博园外,社区也针对老龄化尝试各种解决方案。静安区为老年人交友组织了“中老年阳光单身沙龙”,虹口区四川北路商业街一到晚上就成为了老年人的歌舞乐园。但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措施却如久旱后的点滴甘露。“阳光沙龙”因会员太多面临场地问题,不得不向酒店租借;四川北路商业街上的歌舞声有时过于喧嚣,甚至影响到人们正常的购物娱乐。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高向东认为,目前除了养老难题之外,老年交友、老年经济等也没有跟上老龄化的步伐,“改变现状需要制度的细化和观念的转换。”
东方网 日期:2011年10月7日 作者:刘轶琳
链接:http://sh.eastday.com/qtmt/20111007/u1a927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