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长江河口泥沙量大幅减少

2011年10月19日

长江河口是我国最大的河口,流域来水来沙丰富,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息繁衍栖息地。在昨天的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开馆仪式上,华东师大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院长丁平兴教授透露,近十年来,每年由长江流域携带入河口的泥沙量较以往有下降趋势,有关专家正密切关注这一变化对生态环境、动植物栖息的影响。
 
入海河口是河流与海洋连接的过渡地区,河流动力自河向海减弱至消失,海洋动力则朝相反方向递减。由于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因时、因地而变,由此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七彩河口。对于上海来说,河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提供了航运资源,更是重要的土地资源。长江每年有巨量泥沙入海,其中一半左右在河口淤积,上海约有2/3以上的土地是在最近的两千年内积累形成的。以崇明岛为例,仅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中,长江带来的泥沙就令其土地面积翻了一番。
 
数据显示,从1949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长江流域平均每年携带近4.6亿吨泥沙注入河口。至九十年代末,这一数字减少至3.5亿吨左右,最近十年则减少至年均2亿吨左右。丁平兴教授分析,泥沙量的减少,主要原因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有所改善,同时三峡等水电站的建设,也“拦截”了一定量的泥沙。对于深水航道建设来说,泥沙量减少是有益的,不过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则很难判断利弊,需要长期科学的观察和评估。例如,一定量的泥沙有助于吸附水中氮、磷等容易造成富营养化的盐类,以及各种污染物颗粒,泥沙量过少,势必影响整个水体质量。目前,华师大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已启动多个相关课题的研究,密切跟踪泥沙量的变化。
 
《解放日报》   日期:2011年10月19日     版次:3    作者:章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