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0月26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一边是热闹喧嚣的酒吧餐厅,一边是守着工作室的艺术家们……田子坊是上海乃至全国创意园区的发端地。这里曾因创意企业的自发聚集推动了产业的发展,现在则引进了不少咖啡店、酒吧,挤占了艺术工作室的空间。田子坊的这一现状,折射着沪上创意园区所面临的一个共同困惑。
核心竞争力是出思想
如果晚上来到田子坊,这里仿佛一个灯火通明的商业区。蜿蜒狭窄的弄堂里,各类酒吧、餐厅、商店星罗棋布,人群熙熙攘攘。只有少部分店铺会关着———它们是画廊、照相馆、设计公司。说起这番热闹的场景,杨建臣却有些惆怅:“热闹是热闹。但对创意园区来说,更重要的还是要能出思想。”
杨建臣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十年前,他在泰康路上开出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在这条小小的道路上,有陈逸飞、尔东强等艺术家的工作室做伴———这被看做是国内创意园区最早的发端,也是田子坊的雏形。“虽然艺术家们从事的领域不同,也没有固定的聚会,但每次碰到,都会互相交流观点、碰撞思想。”他说,在这种宽松、自在的氛围中,艺术家的灵感很容易迸发。
十年间,工作室越来越多,从泰康路延伸到整个田子坊。2005年,田子坊成为上海首批挂牌的市级创意产业园。如今,这里已远近闻名,狭小的弄堂里满是人。可杨建臣却有些困惑,田子坊里到处是酒吧、餐厅、商店,原来密集的画廊、工作室却越来越少。“十年前,泰康路上的画廊就有几十家,现在只有5家了。”
杨建臣的感叹值得思考。采访中,各方都认为,创意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够出“思想”,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不能喝着“咖啡”,丢了“思想”。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邵农解释说,由于“思想”频出,上海最早一批创意园区对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园区成功吸引了一批创意企业、艺术家,为他们发挥创意提供了合适的空间。”他说,由此,园区形成了一定的创意集聚效应。
“咖啡”可以有,只可当“配角”
“创意园区不是不能搞休闲餐饮,只是它们不应该成为主角。”魏劭农说。
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咖啡”可以有。作为必要的配套设施,休闲餐饮可以弥补园区功能定位,促进创意迸发。不仅如此,魏劭农说,成熟的创意园区应该是一条完整创意产业链,有创意研发、制作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创意园区未来发展的趋势就是综合型发展,它是产区、园区、街区、社区的结合体。所以,容得下酒吧、餐厅。”
不过,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咖啡”和“思想”的比例。以田子坊为例,田子坊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管委会是2008年4月才成立的。在多年的市场自然调节基础上,目前这里有300多家店铺,44%左右是创意企业,餐饮企业有40家左右。不过,随着管委会的工作不断展开,园区制定了一些硬标准:不再新增一家餐饮企业。现有餐饮企业也要逐步调整、精简。“毕竟田子坊不是酒吧街。”她说。此外,针对休闲餐饮的比例,上海也已出台明确规定:不能超过30%。
“大创意”:放宽视角看问题
随着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咖啡”与“思想”之间还可能出现第三种可能:如果加入了“思想”,普通的“咖啡”也能成为创意。
市创意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王惠潮就认为,如果从“大创意”角度看,休闲商业也可作为创意产业。他解释,若从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来看,前端是原创,载体是创意企业或者“头脑公司”;中端是狭义的创意园区,也就是创意企业集聚区;发展到后端,创意的概念已有了较大延伸,创意商业、创意街市皆可纳入这一概念。他透露,正因如此,市经信委对于创意产业和创意园区的认定会有所松动,年内或有最新的标准出台。
园区的探索也迎合了上述观点。田子坊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对现有休闲餐饮企业展开的逐步调整中,这些企业是否具有创意创新的能力,是它们能否留下的前提。
东方网 日期:2011年10月26日 作者:陆晴 陆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