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明天,以“创意生产力”为主题的2011年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将拉开帷幕。根据规划,到2015年,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幅要力争快于服务业平均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2%左右。
2005年,上海推出第一批创意园区,位于飞虹路上的“海上海”名列其中。公开资料显示,当时,这里号称上海的一个“独特产品”,它的超前在2020年以前都“不会落后”。
时隔6年,当记者再度回访“海上海”创意园,却看见这样一幅场景:三栋“创意LOFT”入驻的创意企业不到30%。
入驻创意企业较少
“海上海”有3幢高80米的匣型LOFT建筑。不过,入驻企业中与创意沾边的却并不多。比如,LOFT8号楼共22楼,3到22楼为办公区域,共有95家企业。其中,设计类的创意企业仅11家,占比为11.5%左右。剩下的企业包括了各类物流、贸易、咨询公司。如果按三幢LOFT算,创意企业入住率也不到30%。
此外,园区曾辟有一条“创意商业街”,现在已更名为新弘基休闲广场,入驻企业也以餐饮企业居多,其中有近十家餐饮门店已暂停营业。
与一般写字楼区别不大
王小姐在这里工作了近3年。但在记者采访时,她却惊讶地说“从来不知道这里是创意园区”。她所在的优派显示设备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拥有8号楼901至908的办公面积产权,企业所从事的是电子设备贸易,与创意产业并不相关。她说,这里和企业此前入驻的南京路写字楼相比,除了租金便宜一些,没什么很大区别。
据了解,“海上海”LOFT写字楼部分处于“一分为二”管理的模式:3楼到22楼的位置,由一家物业公司管理,1到2楼区域以及新弘基休闲广场,则是由新弘基房产公司设于园区内的“营运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三楼一家律师事务的工作人员说,律所是向已买下产权的“上家”租下的。“其他业主基本都是买下的,或是由买断的业主再转租给其他企业。”她说。
成功的地产项目“失败”的创意园区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副秘书长曹阳坦言,目前,上海的确存在一些“变了味”的创意园区,有比较重的房地产开发痕迹。虽然这种市场行为无法控制,但园区为何会“变味”的原因值得探究。
园区开发商:为生存放弃创意
据悉,从园区开发商角度来说,原因有三条。首先,定位雷同,没有特色,不得不“变味”。记者了解到,仅2005年至2007年,上海市级挂牌创意园区就达到了75家。目前,该数字已达80家,而非挂牌园区则达到了200多家。其中,只有部分园区对其涉猎的创意产业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其余的存在定位雷同,竞争激烈,导致招商存在一定难度。
其次,生存的压力让园区选择赚快钱,暂时放弃创意。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园区最初在规划建设中,的确是以聚集创意企业为目标。不过,创意产业大多都是中小企业,它们主要依靠脑力开发,存活率低、淘汰率高。另一方面,创意园区最早都布局于中心城区,随着中心城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日渐稀少,比写字楼更低的租金成为它们在地产上的优势,甚至吸引了越来越多非创意企业的目光。“为了生存,园区开发商就当起了专职‘房东’或‘二房东’。”曹阳说,这样赚钱更快、更容易。
最后,部分园区的产权模式决定了它只能成为成功的地产项目、“失败”的创意园区。以“海上海”为例,其办公区域的招商采取了销售产权的模式,降低了空置率,不过也导致开发商对园区今后的发展处于“失控”状态。一位物业工作人员坦言,由于办公楼层产权都属于各业主,开发商只是负责物业管理。“楼里开办什么企业、采取怎样的租金,都由业主自行决定,我们无法干预。”他说。
创意企业:“望租金兴叹”
而从创意企业角度来说,不愿走进这些创意园区的原因也有三条。其中,租金越来越高,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业内人士举例说,在市中心的一家创意园区里,2002年的租金是每天每平方米8角,但现在已涨至35元。对于许多尚在生存期的小企业而言,只能“望租金兴叹”。
此外,缺乏龙头企业入驻,也减弱了园区的集聚效应。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指出,上海最初的创意园区由于提供了创意企业合适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在这里,艺术家、企业家们可随时交流,碰撞理念。但现在,随着部分园区中这类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数量逐渐减少,园区的集聚效应也在减弱。
再次,开发商在当“房东”的同时,缺少针对性的服务。“创意企业一般不缺技术研发和制作,最缺的是销售能力。但现在有些园区连入驻企业经营什么都搞不清楚。”一家科技型创意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们希望能在园区里找到产业链中互补的伙伴,但园区很少会想到帮他们牵线搭桥。“比起多开几家餐厅,我们更需要在园区里找到产品发布平台和对外宣传窗口。” 陆晴 陆燕婷
《劳动报》 日期:2011年10月25日 版次:5 作者:陆晴 陆燕婷
链接:http://www.labour-daily.cn/Web/NewsDetail.aspx?IssuanceID=23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