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青年报》:“六普”显示:未婚人口中女性比重升幅高于男性 未婚人群中高学历者比重大幅上升

2011年11月02日

 
制图 俞霞
 
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的10年间。上海的离婚人口中,男性比重下降了4.7个百分点,而女性上升了4.7个百分点。市统计局昨天公布的关于“六普”中上海人口的婚姻状况分析表明,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独立以及婚姻观念的改变,当婚姻发生问题时,选择离婚的女性越来越多。本报记者范彦萍
 
王婧
 
1、离婚人口中的中年人口比重增加
 
 “六普”中占10%的长表抽样资料显示,离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比2000和1990年分别上升了0.4及1.1个百分点。
 
2010年,离婚人口中男性占47.3%,女性占52.7%。而2000年,男性为52%,女性为48%,男性比女性高4个百分点。10年间,男性比重下降了4.7个百分点,而女性上升了4.7个百分点。统计专家分析,这说明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独立以及婚姻观念的改变,当婚姻发生问题时,选择离婚的女性也越来越多。
 
2010年,离婚人口中的中年人口比重明显增加。45-59岁的中年人口比重已占全部离婚人口的50.3%,比2000年上升18.4个百分点。其中50-54岁和55-59岁年龄组上升尤为明显,分别上升了10.3个和9.1个百分点。离婚人口的峰值年龄组,也由2000年的40-44岁向后推10岁至50-54岁。
 
》分析
 
统计专家分析,中年离婚人口比重上升主要是婚姻观念的改变。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人经受了婚姻观念巨大转变的过程,也开始注重追求生活品质、精神生活的充裕;其次,这年龄段的人们所承受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较大,巨大的压力容易激化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如果这种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缓解,就造成离婚增多。
 
案例 一些女性想忍到小孩上大学再离婚
 
根据此次人口普查,离婚人口中女性、中年人增多。对于近10年来离婚中悄然发生的这一现象,中国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明丽觉得并不奇怪。“现在的妻子,有的因为不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将离婚的念头压抑了几十年。我接待的个案中不乏到了孩子上大学才过来离婚的。所以这10年来离婚年龄往后推了10年不足为奇。”
 
43岁的瞿女士(化名)和先生是中学同学,两人结婚近20年,日子一直过的很美满。当年结婚时他们接近裸婚,这么多年来,夫妻俩相濡以沫,妻子成了公司的中层,先生则是银行里的职员,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孩子读高二了。会投资的瞿女士还投资了两套房。
 
几年前婆婆不幸中风,虽说雇了一个钟点工,但擦身、护理的事瞿女士都亲力亲为地照顾,这让老公很感动。
 
没想到,这段美满婚姻在去年划上了句话,导火线是瞿女士的老公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遇到了以前的女同学。这位女同学刚从纽约回来,离过一次婚。瞿女士老公与她联系非常密切,女同学还暗地里给她老公买了车。因此,她老公回家的频率越来越少,经常假称单位有事。“这个女同学也是我同学,我没想到居然会发生这种事。”瞿女士向婚姻顾问表态说,虽说老公想要离婚,她非常不情愿,想要挽回。但想想她本来在婚姻中就是奉献最多的一方,工资还略比老公高,不可能过于委曲求全。顶多忍到女儿读大学,非离不可。
 
明丽点评说,近年来,因为同学会,而拆散一对对恩爱夫妻的事时有所闻。这是因为原本同学间就有深厚的友谊,有的因为种种原因没走到一起,有遗憾。当下婚姻多少又有矛盾。多年后相聚,非常容易旧情复燃。加速自身婚姻的灭亡。
 
此外,一些夫妻为了孩子将离婚的期限无限拖后的并不在少数。很多女性在孩子中考时,想着上高中再离,无论受到多大的耻辱都忍下了,到了高中,就一定要等孩子上大学,减少对子女的伤害。这几年还发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空巢夫妻”闹离婚的也多了起来,这些夫妻都是子女结婚后,搬出去住的家庭。这些夫妻有的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婚姻就出现了裂痕。虽然彼此不愿再忍受下去,但往往压抑了好多年。有的女性一旦产生离婚念头,都一次次忍住了,战胜这一念头。等孩子成家后,终于实现多年的夙愿,希望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过日子。
 
2、“大龄剩女”增多,“剩男”反减
 
“六普”数据显示,未婚人口中,女性比重升幅高于男性,男性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男性总人口的23.6%,与2000年相比,上升1个百分点;女性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女性总人口的19.1%,上升2.2个百分点,女性未婚比重升幅高于男性1.2个百分点。
 
而大龄未婚男性和女性比重呈反向趋势,2010年,大龄未婚人口(30-44岁)占全部未婚人口总数的8.4%,比2000年略有上升;性别比为189.8,比2000年的513.5大幅下降。男性和女性未婚比重呈明显的反向趋势。其中,大龄未婚男性占未婚男性的比重为9.8%,比2000年下降2.2个百分点,而大龄未婚女性占未婚女性的比重为6.6%,上升3.4个百分点。分年龄组看,未婚女性在30-34和35-39岁年龄组中分别上升了2.7个和0.7个百分点;未婚男性在35-39和40-44岁年龄组中分别下降1.4个和1.5个百分点。
 
未婚人群中高学历者比重大幅上升。2010年,在所有未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6.2%,与2000年相比,上升23个百分点。其中,大专学历为18.6%,上升7.8个百分点;本科为23.5%,上升12.1个百分点;研究生为4%,上升2.9个百分点。分年龄组看,在20-24岁、25-29岁、30-34岁婚龄年龄组的未婚人口中,具有大专学历及以上的未婚人口超过一半,其中在25-29岁年龄组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更是达到了近七成。
 
》分析
 
华师大人口所副教授王大犇表示,“剩女”现象近年来已被媒体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可能依然集中在如今高学历、高职位的女性越来越多,不少女性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要高于男性,有悖于中国传统观念中“男高女低”的搭配,近年来不少外地青年迫于生活压力逃离“北上广”,其中男青年因为住房等压力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导致了大城市中优秀女性更加难找配偶。
 
案例 年薪20万、“白骨精”剩女没人要
 
在世纪佳缘的情感顾问龚海燕收到的信中,有这样一位名校毕业,从事投资工作的“白骨精”剩女小韩(化名),感叹“为什么没有欣赏我的男人?”
 
小韩的外表过得去,她有着超过20万的税后年薪,拥有名校本科学历。出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家庭和睦。靠自己的能力,她还买好了房子。
 
大学毕业后七八年,小韩独自在上海打拼,无论是生活还是经济上都不依赖父母。而且生性乐观。已经跨入35岁“超级大剩”范围的她一直被问起,“你的条件还不错啊,怎么还会找不到呢?一定是你要求太高啦!”每次听到这样的质疑,她真的只有苦笑。“我的要求,高吗?我从未要求过男方有房有车年薪多少万,也没有要求过一定要名牌学府硕士博士,更没有要求过要英俊潇洒玉树临风……”在爸妈的催促下,她成为了一家婚介的会员。
 
小韩表示,亲眼看到过那里有些男士在登记资料上清晰地写着:“要求女孩漂亮,特别漂亮的再安排约见,否则不要浪费我的时间”;她更亲耳听到有些服务老师对于某些男士的择偶观不仅不加规劝和开导,反而一味迎合:“没问题,下次安排的那个女孩子比今天这个还要年轻,身材还要好……”“你放心好了,我们这里漂亮女孩子很多的,空姐就有好几个……”这让她颇感失望。
 
小韩总结说,现实的因素,也让她与几位男士失之交臂:“有一位男士,与我住得相隔太远,几乎是在偌大上海的东西两端,平时要见面的机会也很少,而短期内要说大家能有换工作换房子的打算,也实在很渺茫。而另一位,他的收入要比我低不少,我倒并不太在乎,但是有一次聊天时对方得知了我的大致收入水平后,态度便发生了转折……”“在曾经约过见面的男士中,会想到照顾女士的时间和路程方便、从而把见面的地点安排在离我更近些的地方的男士,绝对不超过两个。而且好几次,我下班后是拎着电脑包过去的,竟没有一个男士,曾经伸过手来替我拎一把。他们似乎都心安理得地习惯了与女性‘平等相待’、习惯了让一位女士转几趟公交或地铁来迁就他的方便、习惯了任凭一位女士拎着重物在他身边吃力迈步。我不知道这些男士对自己未来的女友或妻子是否能判若两人、懂得体贴照顾,我只知道‘绅士风度’在这些男士的字典里似乎不存在。”小韩抱怨说。
 
最近,龚海燕还受人之托,为中科院工作的一位北大女博士找对象,这位女博士自称从未谈过正儿八经的恋爱,唯一一次和男生接触不超过3个月,连手都没牵过。29岁的她情感上几乎是空白。“现在的女性圈子太小了,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剩女很矜持,心理上想把恋爱当回事,但实际上不敢行动。这导致她们剩了下来。”龚海燕分析说。
 
3、常住人口平均初婚年龄为24.25岁
 
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4.25岁,比2000年下降了1.01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5.31岁,女性23.22岁,分别比2000年下降1.38岁和0.53岁。分区域看,平均初婚年龄明显由中心区向远郊区依次降低。中心区最高,为25.75岁,远郊区最低,为22.76岁。中心区高出远郊区2.99岁。
 
此外,统计数据还显示,2010年,上海有配偶人口占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的72.3%,比2000年微降1.1个百分点。分性别看,男性有配偶人口比重为72.6%,女性为72%,男性有配偶比重高于女性。与10年前相比,男、女有配偶比重分别下降0.7个和1个百分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上海的丧偶人口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上海丧偶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4.3%,比2000年和1990年分别下降了0.9个和2.1个百分点。
 
》分析
 
华师大人口所副教授王大犇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这个数据是出乎意料的,因为从近年上海户籍人口的初婚年龄看来是推后了,“六普”普查对象是上海常住人口,显示的初婚年龄提高大约跟上海外来人口比重增加有关,此前有数据显示,上海的青壮年人口中外来人口和本市人口已倒挂,而在上海以外的城市,因为风俗观念的问题,普遍初婚年龄小于上海。 
 
《青年报》   日期:2011年11月1日    版次:A03   作者: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