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淮海中路六二二弄丨海上先声 李春芬——以毕生之力开拓地理研究,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需求

2021年03月12日


  他们的人生折射国家命运,从战火走过,在苦难中钻研,始终不忘为中国发展建言献策;他们的思想连接国家未来,辛勤耕耘、潜心思考,始终坚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

以毕生之力开拓地理研究 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需求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赋予地理学特别是世界地理学科新的重大历史使命。

  如何让地理学经世致用?李春芬以毕生之力给出答案:只有从问题出发,地理学研究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 

  1943年,加拿大的第一张地理学博士学位证书,授予了一个年轻的中国人。他便是李春芬。次年,李春芬就任美国内政部地名局专业四级区域地理学家。然而,李春芬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了满目疮痍的祖国,于1946年任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

  1952年,浙大地理学科调整至新设立的华东师范大学,李春芬出任地理系主任。建系之初,他和团队白手起家:房子一间,藏于校园一角;虽授地理,却一幅裱好的挂图也没有。李春芬一边尽力延聘胡焕庸等名师“加盟”,以增强地理系师资力量,一边着手添置图书设备,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很快,地理系的工作便有了起色。     

  作为我国世界地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李春芬带领全系400多位师生在长江三角洲开展地理调查,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地理科学内容。1956年,李春芬提出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向科学进军的阵地和突破口。

  回忆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吉余说:“李先生非常重视课堂理论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地理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释问题、解决问题,是李春芬做学问不变的初心。他常常告诫学生:“研究学问既要细水长流,也要紧赶时势。”  

  如此通达,唯大师也。


李春芬雕塑 位于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学家 李春芬(1912年-1996年)


  江苏兴化人。193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3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加拿大第一个地理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所长、副校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地理教育委员会通讯委员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生从事地理教育,对区域地理和美洲地理有深入研究。专著《南美洲地理环境结构》和《北美洲地理环境结构》,1991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有《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卷》《辞海•世界地理分册》《上海地名辞典》等大型工具书,发表《秘鲁200里海洋权的地理分析》《区域地理:问题和展望》《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今发展》等多篇论文。


李春芬代表作《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


  他们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更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创新;他们以优异的学术成果报效祖国,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


阅读原文


来源丨淮海中路六二二弄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