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玩具不愿和别人一起玩,有好吃的东西别人碰也不能碰,看到自己要看的电视节目就不许别人换台……当孩子有这些行为的时候,家长总会有些许担心,为什么自家的孩子会这么“自私”?这种种表现,是否孩子的天性使然?有没有方法可以改变?本周《育儿有招》节目建议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自私的帽子。(请关注每周六上海教育电视台16:05《育儿有招》节目)
家庭规则是关键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人文科学学院副教授严文华认为,孩子很多看似“自私”的表现,是其内心规则意识的一种体现。例如,在一些家庭,全家人总是在用餐时把最好的东西让给孩子吃。当家里来了客人,当大人给客人搛菜时,孩子就不能理解,甚至还会当场提出“为什么今天的鸡腿不给我吃?”等令人尴尬的问题。
严文华提醒,孩子从两岁左右就已经有规则感了。如果家里的规则一直都是把他放在第一位,孩子觉得这样的规则对他有利,当然愿意把这个规则持续下去,并希望周围所有人都遵守这个规则。而孩子并不知道,那样的行为在大人世界中,就叫做“自私”。
“自私”帽子别乱扣
从两岁开始,孩子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有时候还会出现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的行为。但,成人不能因此就给孩子扣上“自私”的帽子。孩子的道德观念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用道德来对孩子的行为做判断,过于苛责了。
闸北区安庆幼儿园园长张磊提醒,特别是在孩子与孩子间的交往过程中,家长更不应该随意给自己的孩子或是别人的孩子扣帽子,不要指责,“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宝宝以后不要跟他玩了。”这样的表述会令孩子在与别人的交往当中产生很多困扰。
引导孩子会分享
专家指出,孩子的自我中心并不等同于成人规则世界中的“自私”。引导宝宝学会分享,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技巧。
例如,孩子带了心爱的玩具去幼儿园玩,结果被别的孩子弄坏了。孩子可能会不愿意再把玩具带来。这时,家长可以建议孩子下次带不容易弄坏的玩具,在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要和他们说让他们也同样爱护你的玩具,教孩子学会选择和沟通。如果家长一味地责备孩子,甚至不停叮嘱孩子,好玩具要自己留着,那么,渐渐地孩子就会觉得,分享是件不那么安全的事情。在今后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孩子也会封闭自己,无法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
实习生 姚君青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新民晚报》 日期:2011年11月7日 版次:A24 作者:姚君青 陆梓华
链接: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1-11/07/content_8008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