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征
晚报讯 昨日,2011口语传播国际高峰论坛在华东师大开幕。论坛上,专家指出,现在有些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主持节目过于 “口语化”,引用了太多的俚语和口头语,混淆了广播、电视节目和日常说话的区别。事实上,主持语言并不简单,即使是白岩松解读新闻,也是事先写好文稿的。主持人的语言应该达到“精粹口语”的效果。
由华东师范大学、市社科联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大传播学院等承办的本次论坛上,来自全国和本市高校、广播电视媒体、口语传播社会学术团体、语言表演艺术界的专家、学者和主持人等150多人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史敏在演讲中表示,当下电视和广播的新闻口语化主持节目越来越多,不少创新值得肯定,但有些新闻类节目对待“口语化”有点“随便化”,比如在一档广播节目中,主持人用讲故事的形式说了一段新闻,讲述过程当中“嗯嗯啊啊”、方言的口头语说个不停,语言逻辑颠三倒四。这种“随便化”降低了传播的品味和质量,起了不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口语化”和“口头语言”并不是一回事,它是经过了提炼、打磨、加工过的非纯自然状态,是一种“精粹口语”,比日常随意性口语有较大的加工,有雕琢但不露痕迹,吸收了书面语严谨、简洁、精确、规范、文雅的长处,因此既是通俗平易的口语,又是讲究的、得体的、匀称的口语。
“说新闻”最要讲究口语化,新闻文稿从采写到编辑都要遵循口语化的要求,既要规范又要生动,既要通俗又要有文采,让主持人说得上口,听众听得入耳。虽然有事先写好的文稿,但出口在主持人,主持人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个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说新闻”的水平高下。即使是知名主持人白岩松,他的新闻评论节目也都是事先准备好文稿的。
上海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骆新也在演讲中指出,主持人的语言切忌卖弄、掉书袋,不宜使用过长的复合句,还要注意语句之间的逻辑递进性,否则听众或观众就很容易听不懂。骆新甚至尖锐地指出,在电视、广播语言的影响下,很多普通人也丧失了口语表达的应有能力,沾染了“权力化心态”,很容易采用教训人的、僵硬的语言。
《新闻晚报》 日期:2011年11月28日 版次:A1叠16 作者:李征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1-11/28/content_703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