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尚未来临,许多家长已开始为孩子的寒假“第三学期”做打算。似乎是顺应家长的需求,不少幼小衔接班也已开课——每周日或者周六从早到晚,语、数、外一门不拉,一直上到明年6月。“保证你的孩子进入小学后,零适应期”、“在我们这里上过课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考试肯定是高分,丝毫不用担心”、“在我们这里上过课的孩子,肯定能够考上名牌小学,民办小学肯定没问题”……这是不少幼小衔接班的诱人广告。
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因为孩子在学到很多新知识的同时,也会接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学习模式——新的学习环境逐渐增多了知识性内容,减少了纯粹游戏,孩子可能会在这段时间内感到不适应,不能很好地掌握小学的学习要求。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些以“幼小衔接”为主的办学机构,它们比家长更急着让孩子在幼儿园大班时,就提前进入“上学”轨道。
学前衔接,幼儿园都教
【家长观点】
“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当然需要上幼小衔接班。”
【专家提醒】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张明红教授
其实,在大多数家长眼中什么也不教的幼儿园,几乎都有学前衔接的教学内容,都在帮助孩子为进入小学做准备。很多幼儿园着力增加过渡环节,通过在大班开展“我要上小学”的课程,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
这个课程主要体现在将幼儿园上课时间从30分钟延长到40甚至45分钟、增加在校学习活动次数并酌情减少个人游戏时间、培养孩子自己整理个人用品等方面。同时孩子也会得到要上小学的鼓励,熟悉小学家庭作业的形式,对小学有一个概念,消除恐惧感和未知感。
而在学习拼音、识字等方面,家长不必太过焦虑,只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的教学中跟着老师的节奏是没有问题的。
家长应该和幼儿园老师多沟通,了解家长到底需要做些什么。学前衔接班可以让孩子去体验,但没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参加。
上学习惯,家里也可以培养
【家长观点】
“别人的孩子都在学,我们不学怎么办?”“把孩子交给培训机构,总比自己教省心。”
【专家提醒】爱菊小学低年级班主任赵宇
识字、拼音、算术等课程,是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间最大的差距。但提前学的好处并没有那么多,甚至从长期教学效果来看,也并不好。
二期课改相比以前,的确更注重识字量和拼音的教学,在入校前,孩子确实需要一定的识字量,家长可以和幼儿园沟通,由幼儿园统一增加一些拼音的教学,而且只需要很少的内容,更多的可以让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再学习。学前辅导机构那些没有质量保证的拼音等知识性内容,不如不学。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师黄瑾
幼小衔接不应该是幼儿园单向的,也应该是小学向幼儿园的衔接。国外把0到8岁作为一个教学阶段,而国内将3至6岁分隔开来作为一个学前教育的部分,因而衔接性的问题是必然存在的。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有向小学延伸的部分,那么小学也可以适当了解幼儿园的学习模式,在小学一、二年级将孩子的习惯渐渐培养起来。
如果只是把知识、课堂常规作为衔接班的内容,那么大可不必参加。毕竟规矩可以在学校里、家里得到培养,而如果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不但会导致孩子对课堂概念不重视,而且对于长期教学效果而言,这样的“提前”也不会有很明显的效果。
【相关链接】
调整午睡习惯——
孩子的午睡是在生活上改变较大的方面。建议家长可以从暑假开始,酌情减少孩子的午睡时间,甚至让孩子取消午睡。整个上午的学习的确会让孩子觉得疲惫,但是学校也会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在午饭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孩子休息一下。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会让孩子的精神变得饱满,所以孩子适应改变午睡习惯还是很快的。
建立作业习惯——
不论是知识学习还是行为规则的建立,相比起“作业”的概念,都不是最主要的。家长应该让孩子提前有“作业”的概念,知道学习过后要及时复习。小学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但是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建立孩子的作业概念,到了一二年级的时候一定要督促孩子完成口头作业,多看课外书。
建立时间观念和计划性——
孩子上幼儿园时,家长就可以通过游戏刻意加入时间观念,如“你能和妈妈在20分钟里搭好积木吗?”“帮助爸爸一起用5分钟时间整理玩具好吗?”事无巨细,不论做什么都尽量能让孩子对于时间有一个粗略的概念。
对于计划性,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设想今天一天要干什么,首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逐步培养起孩子对于时间的应用概念,从而培养将来良好的作业习惯。
学什么本领最重要——
家长在幼升小的暑假,要多陪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多和孩子一起阅读,在生活中学一些小知识,这些虽不是小学课程中的知识,但是能够为孩子做很好的积累,同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卡片识字”的方法并不值得提倡,而是应该“随处识字”,家长在带孩子外出时让孩子留意常用、简单的字,多听多看就能认不少字。这能让孩子脱离课本识字,真正在生活中认识到某个字的具体含义和用处。
家长的平常心很重要——
小学一年级老师几乎每年都会遇到孩子不愿上学,每天以不舒服为借口,需要老师带着班里同学上门劝说才能消除恐惧的例子。由此,上小学前,家长切不可说一些诸如“你现在怎么还可以玩呢,你马上要上小学了”、“上了小学就要收骨头了”、“上了小学就没时间玩游戏了”之类的话,这样很容易引起孩子对于小学的恐惧。
家长要用鼓励的语言正面引导孩子对于小学的向往,知道上小学可以显示自己长大了、能够学到更多本领了,这样孩子才不会厌学。
《文汇报》 日期:2011年12月8日 版次:16 作者:钱嘉妮 刘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