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恰逢胡适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也是本文作者就读的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就是私立光华大学。胡适与北大、中国公学的话题是说不尽的,可关注他与光华大学关系的人却很少。这期本周人物特邀华东师大中文系博士宫立先生为我们还原那些不为人熟知的历史,也表达我们对胡适先生的纪念。
据朱有谳、沈昭文、赵家璧的《五卅爱国运动的产物——光华大学》知,光华大学“张寿镛校长的办学方针,对于延请教授主张兼收并蓄,不拘一格,当时罗致人才极一时之选。聘请张歆海为副校长,朱经农为教务长,廖世承为附中校长,极力效法北大蔡元培吸收各方面的人才,如哲学有张东荪、李石岑、胡适;文史有胡朴安、钱基博、吕思勉、徐志摩、梁实秋……政治经济有王造时、罗隆基、潘光旦等”。难怪当时社会舆论认为“上海各大学之师资,以光华为首”,光华学生亦称“光华不如人者惟校舍耳”。关于胡适任教光华一事,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记1927年8月,“先生应聘为私立光华大学教授”,耿云志《胡适年谱》记1927年8月“是月受聘于私立光华大学,任教授”,季维龙《胡适生平年表》记1928年2月胡适“受上海东吴大学及光华大学之聘,做哲学讲座”。光华大学当时的教务长是胡适的好朋友朱经农,估计是他邀请胡适来任教,何况徐志摩、罗隆基也来任教。据说《光华年刊(1928年)》烫金封面字就是胡适题的。
纪念五四运动——胡适在光华大学发表演讲
胡适日记1928年5月4日记“上午九点在光华大学演说,十一点到中国公学演说,中间用汽车走了七八十里路”。5日《民国日报》第3张1版《昨天各界举行“五四”纪念》报道说“昨天上午九时,光华大学举行‘五四’运动纪念会,先由夏赓英报告开会宗旨,后由胡适之先生演讲”。演讲词《五四运动纪念》由文浒记录,发表于5月10日—11日的《民国日报·觉悟》副刊。演讲包括五四运动之背景、发生、影响三部分,胡适感慨“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青年,对于社会和政治,总算不曾放弃责任,总是热热烈烈地与恶化挣扎;直到近来,因为有些地方,过分一点,当局不满,因而丧掉生命的,屡见不鲜。青年人的牺牲,实在太大了!他们非独牺牲学业,牺牲精神,牺牲少年的幸福,连到他们自己的生命,一并牺牲在内了;而尤以25岁以下的青年学生,牺牲最大”,“意谓年轻学生,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学问尚无根底,意志尚未成熟,干预政治,每易走入歧途,故以脱离政治运动为妙”。如何评价胡适对于学生参与政治运动的态度,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暂且不说。
两次参与营救罗隆基——与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对话”
罗隆基两次被捕,胡适两次参与营救,此事很复杂,笔者在此只根据胡适日记叙述罗事件以及与光华大学张寿镛校长有关的部分。
1928年3月10日,由新月社主办的《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办。徐志摩、罗隆基、胡适等任编辑。罗隆基在《新月》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一次次触及国民党舆论的底线。1930年11月4日下午,罗隆基被捕。胡适当天的日记:“今天在蔡先生家吃午饭,席未散,忽家中人来说有学生为紧急事要见我”,回家后始知“罗隆基今天在中公上课,下午一时忽被公安局警察捕去了”,后在蔡元培等人的努力下,有关方面答应放人,罗的罪名是“言论反动,侮辱总理”。胡适知道后,愤怒地在日记中评论“这真是绝荒谬的举动。国民党之自杀政策真奇怪!”
1930年11月6日日记:“光华大学政治学社代表来谈隆基被捕事,欲作一大运动,要求约法保障。我对他们说,我十三年来不愿鼓动学生来赞助我的主张。这几个学生的言论使我感觉不愉快,他们是政客一流人,将来恐于隆基有害。”
罗隆基释放后在《新月》发表《我的被捕的经过与反感》把被捕的经过简单地描述了一番,并说“我认为一切罪孽,都在整个的制度;一切责任,都在南京国民政府和党魁”。胡适1931年1月11日日记:“是日光华大学得教育部电令,要撤退罗隆基的教授”,“校长张寿镛把此令抄给罗看,令人劝他不要去光华上课,仍每月送他俸给二百四十元”,“今晚在光华教职会上,争论甚烈”,他推测“如教育部逼光华执行,必有一部分好教员抗议而去。此事是教育部的大错,可以引起大风波”。12日胡适早起,见“报纸上已将教育部给光华大学的电令发表了,关于罗氏全文为‘罗隆基言论谬妄,迭次公然诋本党,似未便任其继续任职,仰即撤换’此是光华发表的”。
1931年1月17日,胡适访校长张寿镛,谈罗隆基事。日记记录了谈话内容,“他大打官话,先要我转告罗君勿再去光华上课,我说,‘恕不能转达此意’”。张又说:“我已把部令抄给他看了,他和我打官话,要来上课,我要禁止他!”胡又说:“承先生把我当作畏友,我老实说,先生这个办法是错的。你最好装作看不见,不知道他来上课。你若禁止他,用什么法子?叫警察?调兵?用学生?”张说:“我一定装作不知道。”
1月19日,胡到罗隆基家中提出关于罗事三条办法,后“约了张寿镛先生下午五点一刻来谈,他来时竟带了一个密呈来”,“他敢如此做,殊出我意外”,“我改了两处,得了他同意,然后打电话请隆基来谈,他也赞成了。我们约定,如此呈经蒋批准后,即发表;发表后,罗即辞职”。
1月22日,“张寿镛先生来谈,他见了蒋介石,把呈文交上去了,蒋问,这个人究竟怎么样?他说,一个书生,想作文章出点风头,而其心无他。蒋问,可以引为同调吗?他说,可以,可以!”“胡适忍不住要笑了,只好对他说,咏霓先生,话不是这样说的。这不是同调问题,是政府能否容忍异己的问题”,“但他不懂我这话”,“我劝他把此呈正式抄给罗君。我想劝罗君得此信后即去信辞职,说明反对原则,而不欲叫光华为难”。
1月23日,“在床上被人叫起,廖茂如(笔者注:时任光华大学副校长)来访,说他决计完全脱离光华,回家乡去住一年”。“罗隆基、林语堂同来”,可惜的是胡适日记没记录与罗隆基的谈话内容。
胡适的“无心插柳”——帮助张芝联争取光华大学复校校舍
据张芝联的《我的学术道路》知,1945年7月8日,他的父亲张寿镛七十大寿,“光华师生校友前来祝寿,父亲在病榻上以‘复兴中华,复兴光华’两句话勉励他们”。遗憾的是,七天后张寿镛去世。张芝联在日本投降后全力为恢复光华大学和附中校舍奔走,一天胡适过沪,“来函借先父藏《水经注》全谢山校本”。张去见胡,巧遇顾毓琇,顾“一反常态,立即表示友好”,张“乘机向胡适述说光华校舍被毁的经过和目前学校处境的困难。胡适以前也曾在大西路光华大学授课,现在他手中正拿着《水经注》全谢山校本,乐得做一份人情,于是转脸向顾氏询问上海敌伪校舍分配情况。顾氏心领神会,马上向我表示,日内可到教育局商议”,直到1946年8月“拨给光华的是坐落在虹口欧阳路两所毗邻的日本学校,作为光华大学和附中的校舍”。
《宝安日报》 日期:2011年12月17日 版次:A08 作者: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