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工人日报》头版:包起帆领衔制定的集装箱国际标准获准颁布

2011年12月30日

    本报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 王娇萍)经过10余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一项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最终成为了国际标准——记者今天获悉,由著名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领衔制定的集装箱国际标准已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颁布。这是中国自1978年开始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以来,在物流、物联网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专家发起、起草和主导的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系统首次登上领衔制定国际标准舞台。

    据悉,这项名为“ISO 18186:2011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的国际标准,其核心就是运用RFID(即电子标签)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无线数据通讯技术,构建起集装箱物流全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也就是说,在这个系统中,集装箱从装箱那一刻起,就被贴上一张电子身份证,其到最后交到客户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信息,都在货主或相关人员的掌控中。因此,这一标准的推广应用,对于提高集装箱物流的透明度和安全性,进而提高运输的质量、效率和效益都有着革命性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演变成国际标准的竞争。所谓“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就反映了技术标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集装箱物流领域,虽然我国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集装箱海运量上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制造量更是占到全世界产量的90%以上,但在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却始终缺乏足够的话语权,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际标准是由中国人领衔制定的。正因如此,《ISO 18186:2011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国际标准获准颁布,不仅打破了世界港航界标准制定长期由欧美国家把持的格局,而且意味着中国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型,走向国际标准舞台是大势所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国际标准最初源于一线职工的技术创新。10多年前,针对上海龙吴港务公司内贸集装箱运输过程中因信息不能及时掌控而经常出现的错箱、漏箱等不安全事件,包起帆提出用RFID技术来监控集装箱物流安全的想法,之后又把互联网技术、无线数据通讯技术融入其中。这位工人出身的发明家,经过反复的实验改进,终于和他的团队在2005年研制成功了世界最先进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这便是《ISO 18186:2011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国际标准的基础。

    不过,这一国际标准的制定并非一帆风顺。据了解,从2007年4月提出标准提案的设想,到经过国际标准制定的8个阶段,再至今年11月经ISO最后一轮投票通过,形成标准的历程曲折而艰辛。对此,包起帆深有感触:“标准竞争是把创新成果变为游戏规则的竞争。中国创新成果只有通过国际标准的较量,才能更好更快地产业化,更好地登上国际舞台。”但他同时认为,领衔国际标准的制定不是高不可攀的,中国职工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许许多多科技创新的项目,只要通过凝炼提升都可成为国际标准。

    全总党组纪检组组长、书记处书记王瑞生则表示,包起帆及其创新团队所制定的国际标准颁布,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和巨大创造力量。包起帆的成长历程,也为许许多多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平凡工作的广大职工树立了榜样。只要肯学习肯努力,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同样可以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成长成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工人日报》    日期:2011年12月30日    版次:1    作者:王娇萍
    链接:http://media.workercn.cn/grrb/2011_12/30/GR0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