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的方平,专就“惜阴堂:私宅与政治集议”做过研究:“由于赵凤昌阅历丰富,人脉深厚,又熟悉政情,洞悉时事,因而惜阴堂一直是上海地方绅、商、学界聚谈集议的主要据点之一。”
比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5天后,赵凤昌致电邀请黄炎培等人,与张謇、马相伯等“商讨时局前途应付办法”——这是在惜阴堂。
又如,1911年12月1日,黄兴到了上海“谋政治统一”的第一步,就是与张謇等人会晤——也是在惜阴堂。
再如,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回国,抵达上海。次日会见各省代表、征询意见,此后又多次前往就“统一建国诸要端”磋商——仍是在惜阴堂。
1911年12月初,清廷主政的袁世凯内阁派遣唐绍仪等人,来南方与独立各省协商和议大事。17日,唐绍仪一行经武汉转至上海,他和其他代表下榻之处,都离赵凤昌的寓所惜阴堂很近。当晚,唐绍仪不辞辛劳“来惜阴堂深谈”。
12月18日,议和正式在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厅举行,但实际上真正的交易则多在幕后议和的地点——惜阴堂。
1912年1月中旬,南北双方在惜阴堂达成清帝退位、拥护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密约。随后,在赵凤昌、张謇等人的筹划下,又在惜阴堂拟定了清帝退位诏书。至此,和平统一、创立民国的大局已定。
惜阴堂的地址,解放后更名为南阳路154号,原建筑已拆除,如今是一幢十多层钢筋水泥的大楼。“后来我也曾去过几次南阳路,惜阴堂在解放前即被国民党作为敌伪产业处理,解放后那里办起了一家冰箱厂,再后来冰箱厂没了,现在是什么用处,我也不太清楚。”杨小佛说。
《解放日报》 日期:2012年2月13日 版次:5 作者:林环 张骏 周楠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2-02/13/content_746992.htm